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悲勝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悲勝怒」中醫理論探微

「悲勝怒」為中醫五行生剋理論於情志調節之具體應用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載:「怒傷肝,悲勝怒。」此論述揭示五行相勝法則於精神療法之實踐,即以「悲」之情志制約過度之「怒」,從而恢復身心平衡。

理論基礎:五行相勝與情志對應

中醫五行學說中,肝屬木,主情志為「怒」;肺屬金,主情志為「悲」。依五行相剋關係,金能克木,故肺之「悲」可制肝之「怒」。當怒氣過盛,肝木亢逆,易致氣機上衝,出現面赤、頭痛、眩暈等症,甚則耗傷陰血。此時誘導悲慟之情,可藉肺金肅降之力,抑制肝木升發太過,使氣機下行,緩解怒氣所生之病理狀態。

生理病理機制

  1. 怒傷肝之機理
    怒為肝志,適度發泄可疏泄氣機,然過怒則肝氣橫逆,血隨氣湧,表現為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,久則肝陰虧虛,化火生風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」說明怒與肝之虛實密切相關。
  2. 悲勝怒之調節
    悲屬肺金,其性收斂。悲泣時肺氣宣發,金氣肅降,能牽制肝木過亢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悲則氣消」,意指悲情緒可消散上逆之肝氣,導引氣機趨於平緩。臨床上,若患者因暴怒致癲狂、嘔血,古醫家或採用「激悲療法」,如訴說哀傷之事,以收斂其浮越之陽氣。

古籍佐證與臨床延伸

除《內經》外,歷代醫家亦多論及此理。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以情治情之案例中,曾載「怒者必以悲勝之」之法,強調情志相勝需順應五行生剋規律。然需注意,悲雖可制怒,過度悲憂則反傷肺氣,故運用時須把握分寸,以「中病即止」為原則。

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「整體調衡」之特色,更揭示情志互動之深層規律,為後世心理治療提供重要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