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漢扳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老漢扳繒

老漢扳繒,又稱「老翁絞罾」,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明代醫家楊繼洲所著《針灸大成》卷十。此法專用於治療小兒痞塊(即腹中結塊,多因氣滯、食積或痰瘀所致),其操作要領為:以一手掐按患兒大拇指根部骨節(相當於手太陰肺經「魚際」穴附近),另一手掐捏脾經(拇指橈側緣,屬「脾土」穴),並配合搖動手法,以達疏通經氣、消積散結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臟腑聯繫

    • 拇指根部為肺經所過,肺主氣機,掐此處可調節氣血運行;脾經對應脾胃功能,掐脾土穴能健脾消積,二者協同可化解中焦痞滿。
    • 《小兒按摩經》指出:「脾土為後天之本」,刺激脾經能增強運化,消除食滯。
  2. 手法作用機制

    • 「扳」與「搖」結合,屬動靜相兼之法。掐按固定穴位以鎮靜氣機,搖動則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符合「不通則痛,通則不痛」的治療原則。
    • 此法亦暗合「導引」思想,通過外力引導內氣,使結聚之邪得以消散。

臨床應用延伸

  • 除痞塊外,後世醫家擴展用於小兒疳積、腹脹等脾胃系病症,若配合推四橫紋、摩腹等手法,效果更佳。
  • 部分流派將「扳繒」解釋為模擬漁夫收網動作,象徵逐步收束病邪,體現中醫「取象比類」的思維。

文獻考據
《針灸大成》未詳述手法細節,然參照同期《小兒推拿秘旨》所述「搖脾經」之法,可推測操作時需力度柔和,以小兒耐受為度,避免過度刺激。此手法名稱「老漢」「老翁」之喻,或暗示需如長者持重般穩健施術。

(註:本文僅述專業理論,實際操作須由合格中醫師執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