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虎吞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老虎吞食

老虎吞食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記載於明代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·腳上諸穴圖》。此法主要運用於急救情境,尤其針對小兒急症如吼喘、昏厥,甚至瀕危狀態。其操作結合穴位刺激與物理刺激,透過特定手法激發經氣,以達醒神開竅之效。

操作與穴位解析

  1. 僕參穴之應用
    僕參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足跟外側,當外踝後下方,跟骨外側凹陷處。此穴傳統主治驚厥、癲癇、腰痛等症,而於小兒推拿中,被視為急救要穴。操作時,醫師以拇指「上推下掐」該穴,透過強刺激調動膀胱經氣血,緩解氣逆喘促,促使心神安定。
  2. 老虎吞食之術式
    若小兒出現急死(假死)或重度昏迷,醫師會以口輕咬僕參穴周邊區域,此舉結合齒力刺激與溫熱之氣,仿「虎噬」之勢,激發陽氣回升。中醫理論認為,齒為腎之餘,咬法可引腎氣上濟心火,通調陰陽,促使蘇醒。此手法隱含「以痛為俞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劇痛喚醒經絡反應。

理論基礎

  • 經絡學說:僕參穴為陽蹻脈所生之處,陽蹻主司肢體運動與清醒狀態,刺激此穴可調節陽氣亢逆,解除風痰閉阻之象。
  • 急救原理:此法屬「開竅法」範疇,類似針刺人中、十宣放血等急救手段,旨在透過體表強刺激,促使氣血驟然流通,打破陰陽離決之危象。

歷史淵源

老虎吞食之名,形象化描述急救時之迅猛手法,反映古代醫家對急症處理的經驗總結。明代小兒推拿專書多錄此術,顯示其於兒科急症中的特殊地位,亦體現中醫「以奇治急」的臨床智慧。

此手法現雖少用,然其結合經穴理論與物理刺激的思路,仍為中醫外治法研究提供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