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花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老花眼

老花眼,又稱「老人眼昏」,屬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,見載於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之《中醫眼科學》。此症多因肝腎精血衰耗,不能上榮於目所致,其特徵為年逾四十後,漸覺視近物模糊不清,需移遠方能辨識。《外台秘要·卷十一》早有記載:「凡人年四十五歲以後,漸覺眼暗。」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亦云:「若人年五十以外而目昏者,雖治不復光明。」此論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老視」相合,臨床多以配鏡矯正為常法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老花眼與肝腎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曰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精血充盈,則目得所養而視物清明;反之,若肝腎虧虛,精血不足,目失濡養,則發為視物昏花。此症常見於中老年人群,因年歲增長,肝腎漸衰,精血虧耗,故目竅失養而視近困難。

證型分述

  1. 肝腎陰虛型
    症見視近模糊、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此因肝腎陰虛,目竅失潤,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2. 氣血兩虛型
    症見視力疲勞、面色萎黃、心悸氣短,舌淡脈弱。此屬氣血不足,目失所養,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或益氣聰明湯加減。
  3. 脾虛氣弱型
    症見視物不清、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細。此因脾失健運,清陽不升,目失溫煦,治宜健脾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除《外台秘要》與《證治準繩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強調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」,揭示人體衰老與精血減損之關係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老人眼昏,總由真陰虧損,陽氣漸衰。」說明老花眼之根本在於肝腎精血虧虛,兼及陰陽失衡。

調養與治法
中醫除內服藥物外,亦重視針灸與導引之法。針灸常取睛明、攢竹、肝俞、腎俞等穴,以調補肝腎、疏通目絡;導引如「運目」「熨目」等傳統養目法,可輔助緩解視疲。然此症屬生理衰退,古籍多言「雖治不復光明」,故臨床以調養緩解為主,配合適宜鏡具,助其視物清晰。

現代觀點
現代中醫結合傳統理論與臨床觀察,認為老花眼雖與年齡相關,然體質差異、生活調攝亦影響其進程。如長期耗視、熬夜、情志不遂等,皆可能加速肝腎虧虛,加重症狀。故養生之道,貴在節用目力、調暢情志,以延緩目力衰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