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黃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老黃苔

老黃苔為中醫舌診之重要徵象,指舌苔呈現深黃色,質地粗糙乾燥,多附著於舌面中部或根部。此苔色與質地的變化,反映體內熱邪壅盛、津液耗傷之病機,尤以胃腸熱結為常見證型。

中醫病機與臨床意義

  1. 胃腸熱結
    老黃苔多因外感熱邪內傳陽明,或飲食積滯化熱,導致胃腸腑氣不通,熱邪燔灼津液。此時舌苔由白轉黃,漸成深黃粗糙之態,伴隨腹脹、便秘、口渴等症,屬「陽明腑實證」範疇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胃中有燥屎」之象。
  2. 津液耗傷
    黃苔乾糙無津,提示熱盛傷陰。若兼見舌質紅絳,則為熱入營血之兆;若苔厚裂如焦黃,則屬熱極津枯,常見於溫病後期或久病陰虛火旺者。
  3. 濕熱蘊結
    老黃苔若黏膩濁厚,多夾濕邪,見於濕熱困阻中焦之證,如黃疸、痢疾等,濕熱交蒸致使苔色黃濁,質地黏滯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與薄黃苔區別:薄黃苔為淺黃均勻,主熱邪初入氣分;老黃苔則深黃厚濁,主熱結已深。
  • 與焦黃苔區別:焦黃苔色如焦炭,乾裂起刺,屬熱極陰竭;老黃苔雖乾糙,尚未至焦裂程度。

相關經典論述

《醫宗金鑑·舌診》提及:「黃而燥者,胃中熱極;黃而糙者,腸中燥結。」《溫病條辨》亦強調黃苔之深淺乾潤,可辨熱邪之淺深與津液存亡。

老黃苔作為舌診關鍵指標,需結合脈象、症狀綜合分析,以明確熱邪所在層次及津液耗傷程度,為臨床辨證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