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頭痛
產後頭痛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,其病因病機與產後氣血虛損、陰陽失調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產後五臟皆虛,尤以胃氣虧弱為甚。若飲食不充,穀氣不足,則虛熱內生,陽氣失於固攝,上逆頭部,形成「陽實陰虛」之證,此為產後頭痛的主要病機。
病因病機與分型
-
陽實陰虛型
- 病機:產後陽氣浮越,陰血不足,虛熱上擾清竅。
- 表現:頭痛脹悶,或伴眩暈,面色潮紅,口乾心煩。
- 治法:平肝潛陽,滋陰清熱。
- 方藥:川芎散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,以川芎、白芷疏風止痛,配伍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。
-
敗血上攻型
- 病機: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阻,循經上衝頭目。
- 表現:頭痛如刺,痛處固定,兼見小腹刺痛拒按,舌質紫暗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黑龍丹(《證治準繩》),以當歸、五靈脂、川芎活血化瘀,佐良薑溫通經脈,熟地黃滋陰養血。
-
氣血兩虛型
- 病機:產後失血過多,氣血虧虛,腦失所養。
- 表現:頭痛隱隱,面色蒼白,心悸乏力,小腹隱痛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升清榮腦。
- 方藥:八珍湯加蔓荊子,以四君子湯補氣,四物湯養血,蔓荊子輕清上行,引藥至頭面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經絡辨證:足厥陰肝經上行巔頂,若產後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可致頭痛,宜配合柴胡、鉤藤疏肝清熱。
- 氣血關係: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云:「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」,故治療時需注重溫通,避免過用寒涼。
此證需結合產婦體質與病程深淺,靈活運用補虛、化瘀、清熱等法,以調和陰陽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