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老瘧
老瘧為中醫病名,指瘧疾久延不癒,邪氣深入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瘧病不內外因》,其後《丹溪心法·瘧》進一步闡述:「老瘧病,此系風暑於陰分,用血藥引出陽分則散。」指出其病因與風暑之邪伏藏於陰分有關,治療需以血分藥物透邪外出,使病邪從陽分消散。
病因病機
老瘧多因瘧疾反覆發作,正氣虧虛,邪氣乘虛內陷,深入三陰經絡,纏伏難解。風暑濕熱之邪久羈陰分,與氣血相搏,導致氣滯血瘀,經絡阻滯,形成頑固之疾。此病常見於瘧疾失治、誤治,或患者體質虛弱,正不勝邪者。
臨床表現
老瘧之證候特點為瘧疾發作日久,寒熱往來不定,或發作無定期,或但熱不寒、但寒不熱,伴有形體消瘦、面色晦暗、倦怠乏力等虛損之象。若邪結於脅下,可形成瘧母(脾臟腫大),觸之有形,按之堅硬。
治療原則
治療老瘧,當以扶正祛邪、透達伏邪為主。朱丹溪提出「用血藥引出陽分」,即選用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等活血之品,配合柴胡、青皮等疏肝理氣藥,引陰分之邪透達陽分。若兼氣虛者,可加人參、黃耆;陰虛者,酌加鱉甲、生地黃;若瘧母成形,則需軟堅散結,如鱉甲煎丸之類。
相關名詞辨析
老瘧亦稱「母瘧」,與「瘧母」相關但不同。母瘧強調瘧疾之宿根難除,反覆發作;瘧母則指瘧久不癒,痰瘀結聚於脅下之有形癥塊。二者皆屬瘧疾之變證,然病機與表現各異。
老瘧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慢性瘧疾的辨證思路,強調邪伏陰分與氣血失和的病理特點,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,為後世處理頑固性瘧疾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