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肉板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老肉板睛
老肉板睛,又稱「胬肉攀睛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佚名所著《眼科捷徑》。此症以眼白部位生長赤脈橫布,並逐漸向黑睛(角膜)蔓延為主要特徵,形如蟲翼或三角形肉膜,多發於目之內眥(眼頭),偶見於外眥(眼尾)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老肉板睛多因風熱毒邪外襲,或心肺二經蘊熱,上攻於目;或因長期曝曬、風沙刺激,導致眼部氣血瘀滯;亦有因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鬱血瘀」,脈絡壅塞,致使胬肉增生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眼內眥赤脈如縷,微癢澀,白睛局部充血,胬肉頭尖體厚,漸向黑睛攀附。
- 進展期:胬肉增厚呈三角形,基底寬大,表面血管密布,可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。
- 靜止期:胬肉色淡紅或灰白,薄而平坦,生長緩慢或停滯。
證型分類
- 風熱壅盛:胬肉紅赤腫脹,澀痛畏光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- 心肺鬱熱:胬肉色深紅,伴口乾咽燥,小便短赤,舌紅脈數。
- 陰虛火旺:胬肉淡紅,時輕時重,眼乾澀,兼見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主,輔以滋陰降火或疏風通絡。內服方如梔子勝奇散(《原機啟微》)加減,或瀉心湯合導赤散;外治可選用八寶眼藥或黃連膏點眼。若胬肉肥厚遮瞳,古法亦以鉤割或針烙術去之,然今多由西醫手術處理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翼狀胬肉」相似,然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結合全身調理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