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老痰
病證名,指因氣火鬱結,痰液凝結膠固,積久難治之痰症,又稱「郁痰」、「結痰」或「頑痰」。此症多因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,或火邪上炎,灼傷肺津,致使痰濁凝結,日久不化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火鬱熏肺:
如《丹溪心法附餘·痰》所述,因火邪炎上,燻灼上焦,肺氣鬱閉,津液受火熱煎熬,化為黏稠痰濁,日久凝結成老痰。此痰深伏難除,如「根深蒂固」,難以速癒。 - 燥痰轉化:
《醫學入門》提到,燥痰若久未得治,可轉為老痰。燥痰本因肺陰不足,痰少而黏,若陰虛火旺持續,痰液進一步燥結,則成老痰。
臨床表現
老痰停聚部位不同,症狀各異:
- 咽喉:自覺喉中有物梗阻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(類似「梅核氣」)。
- 胸膈:痰阻氣機,致胸悶痞滿,甚則影響呼吸。
- 經絡四肢:痰流注關節,可致肢體麻木、腫痛,或形成痰核、瘰癧。
治法與方藥
老痰黏滯難化,一般化痰藥如半夏、茯苓等難以奏效,需結合清熱、開鬱、軟堅之法:
- 清熱化痰:
以青黛、海浮石清泄肝肺鬱火,化解痰熱膠結。 - 軟堅散結:
如芒硝、五倍子鹹寒軟堅,瓜蔞仁潤燥化痰,旋覆花降氣消痰。 - 宣肺通絡:
佐以苦桔梗宣肺氣,使痰隨氣化。
古籍參考
- 《張氏醫通·痰飲》指出老痰可「流滯經絡」,需辨部位施治。
- 《醫碥》強調老痰「非南星、半夏可治」,需用清潤開鬱之品。
此症與「痰核」、「痰飲」等相關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,詳參痰症各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