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癱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癱瘓
病證名,首見於《高叔濂胎產方案》,指婦女分娩後因失血過多,導致氣血虧虛、經脈空乏,而出現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不仁,或肢體拘攣、不知疼痛等症狀。此證屬「血虛中風」範疇,與外感風邪所致之中風不同,故治療當以補益氣血為主,切忌誤用祛風散血之劑,以免耗傷陰血,加重病情。
病因病機
產後癱瘓多因分娩時失血過量,氣隨血脫,致使氣血兩虛。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經脈失養,故肢體失於濡潤而麻木不仁;氣血不能濡養筋脈,則見拘攣或痿軟不用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云:「產後血氣虛弱,經絡空虛,風邪乘虛而入,客於皮膚經絡,令人頑痹不仁。」然此處「風邪」非外感之風,實為血虛生風之內風,故治法迥異。
證候特點
- 半身不遂:一側肢體痿弱無力,活動受限。
- 手足麻木:肌膚感覺遲鈍,甚則不知痛癢。
- 筋脈拘攣:肢體僵硬,屈伸不利,或見肌肉瞤動。
- 面色蒼白:伴氣短乏力、舌淡脈細弱等氣血不足之象。
治療原則
以「益氣養血、溫通經脈」為主,不可妄用辛燥祛風之品。
- 主方:
- 黃芪桂枝五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黃芪補氣,桂枝溫通,芍藥養血,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,共奏益氣溫經、和血通痹之效,適於血痹麻木之證。
- 補陽還五湯(《醫林改錯》):重用黃芪益氣,佐以當歸、赤芍、地龍等活血通絡,適用於氣虛血瘀之半身不遂。
- 加減:
- 若血虛甚者,加熟地、阿膠以滋陰補血;
- 兼陽虛肢冷者,加附子、巴戟天以溫補腎陽;
- 筋脈拘急明顯者,加木瓜、伸筋草以舒筋活絡。
古籍論述
《婦科玉尺》提及:「產後血去多而經絡虛,故易中風。」強調產後氣血驟虛為本證之根,治療需著眼於補虛。《張氏醫通》亦警示:「產後中風,不可作真中風治。」重申誤用祛風藥之弊。
與西醫學區別
西醫「產後癱瘓」多與產傷、神經壓迫或電解質紊亂相關,而中醫則從氣血失調立論,強調內在虛損,兩者病理機制不同,然臨床辨證時需綜合參考。
附:相關名詞
- 血虛中風:因陰血虧虛而致眩暈、肢麻之內風證,與外風無涉。
- 產後血暈:產後急性血虛氣脫之危證,與本證之慢性虛損有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