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老翳

病證名,首見於《異授眼科》,屬眼科宿翳之一,指沉積於眼內之陳舊翳障,其性頑固,難以消退。此證多因外傷、風熱毒邪侵襲,或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氣血瘀滯、津液凝結,日久形成翳膜,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留滯:風熱毒邪侵襲目絡,未及時消散,鬱久化火,灼傷陰液,形成翳障。
  2. 氣血瘀阻:眼部受創或久病不癒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凝滯於睛珠,結為老翳。
  3. 肝腎虧虛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,若肝腎陰虛,目失濡養,則翳膜難化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翳障色澤晦暗,邊緣清晰,表面粗糙。
  • 視物昏矇,如隔薄紗,久視疲勞。
  • 或伴眼乾澀、隱痛,遇風加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血瘀型:翳色暗紅,舌質紫暗,脈澀。
  2. 陰虛型:翳膜乾澀,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風熱餘毒型:翳周微赤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。

治療原則

活血消翳、滋陰明目為主,佐以清熱散風。

  • 內治:選用《審視瑤函》之拔雲退翳丸,或依證加減桃紅四物湯、杞菊地黃丸等。
  • 外治:配合點眼藥如八寶眼藥,或針灸睛明、攢竹等穴以通絡明目。

老翳屬沉痾,療程需時,須結合體質調理,方可漸見其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