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老則長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老則長慮

「老則長慮」為中醫養生術語,意指年長者宜勤於思考、積極用腦,以延緩衰老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管子·內業》:「老則長慮,……老不長慮,困乃速竭。」唐代房玄齡註解指出,「老則長慮」能「遺其老」,即通過持續的思維活動減緩老化;反之,「老不長慮」則會加速氣血衰敗,導致「困乃速竭」。此論點揭示了心智活動與健康長壽的密切關聯,與現代醫學對腦部保健的認知相契合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「老則長慮」的內涵與「神」的調攝息息相關。「神」為人身三寶(精、氣、神)之一,主宰思維與生命活力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」,而腦為「元神之府」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),其功能與五臟之「心」密切相連。心主神明,思慮過度雖可能耗傷心血,但適度的腦力活動卻能促進氣血運行,疏通經絡,尤其對督脈(上行入腦)及腎精(主骨生髓,髓充於腦)有調動作用。

中醫認為,衰老的關鍵在於「腎精虧虛」與「髓海不足」。《靈樞·海論》提出「腦為髓之海」,髓海充盈則思維敏捷,反之則健忘遲鈍。老年人腎氣漸衰,若缺乏思維刺激,易致髓海空虛,形成惡性循環。而「長慮」可視為一種「意守」之法,通過專注的思維活動激發經氣,間接滋養腎精,達到「補腦益智」之效。歷代醫家如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倡「常欲小勞」的養生觀,亦包含心智活動的適度運用。

此外,「長慮」並非指勞神苦思,而是強調保持規律的腦力鍛煉,如讀書、弈棋、書畫等雅趣。此類活動能調暢肝氣(主謀慮)、健脾益氣(思則氣結,但適度思維可助脾運化),符合中醫「動形怡神」的平衡之道。清代醫家曹庭棟於《老老恒言》中更直言「學不因老而廢」,進一步闡明心智活動對抗衰老的積極意義。

「老則長慮」的觀點,實質上融合了中醫「形神合一」與「治未病」思想,通過維持腦部功能活躍,延緩「五臟皆虛」的衰老進程,體現了傳統養生學中「防衰於未然」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