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烙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烙法

烙法為中醫眼科外治技法之一,主要應用於眼瞼邊緣潰爛、濕熱久纏不癒之症,亦用於胬肉攀睛割治後處理根部,以烙灼患處促進癒合,並防復發。此法源於古代醫家對熱力療法之運用,結合經絡氣血理論,通過局部溫熱刺激以驅邪扶正。

原理與適應症
中醫認為,眼瞼潰爛(如「殘風潰弦」)多因風濕熱邪蘊結胞瞼,氣血壅滯而成。烙法藉火熱之性,溫通局部經絡,化濕散結,兼能止血生肌。其熱力可直達病所,使瘡口收斂,阻斷邪氣再犯。對於胬肉攀睛術後殘根,烙法可徹底灼除餘邪,避免胬肉再生。

操作要領

  1. 器具準備:傳統以銅製或鐵製烙器為主,形如細針或微型烙鐵,使用前需以火焰加熱至「適度」(即微紅而不過燙,避免灼傷健康組織)。
  2. 清潔患處:先以細軟棉布蘸取藥液(如黃連水或淡鹽湯)輕拭潰面,祛除腐穢。
  3. 施烙手法:將烙器穩持,快速點烙患處3至5次,動作需準確輕靈,以患處微微焦黃為度。若為胬肉根部,則需沿其基底環烙一週,務使氣血凝固。

醫理探微
烙法之效,契合《內經》「熱者寒之,寒者熱之」之則。濕熱膠結之證,單用寒涼藥物恐冰伏病邪,反難根除。以火烙之,既能溫散濕滯,又可藉火氣升發之性,引藥力深入。此外,烙後局部形成薄痂,猶如天然屏障,符合「煨膿長肉」之瘍科理念。

古籍佐證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凡風弦赤爛……宜鐮洗出血,次用火烙,斷其根本。」《目經大成》亦載:「胬肉既割,烙其蒂,則氣血不復上潮。」可見烙法於眼科應用之歷史淵源與臨床價值。

此技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思想,通過外治手段調節局部氣血,達到內外同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