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烙治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烙治法

烙治法為中醫傳統外治技法之一,屬火烙療法範疇,源於古代瘍科治療經驗,主要應用於咽喉疾患如乳蛾(扁桃體炎)、喉瘤(喉部腫物)等病症。此法結合了切割與熱烙雙重作用,具有消腫散結、祛腐生新之效。

操作要領

烙治前,醫者須以酒精燈或火源預備不同形制之烙鐵(平頭、尖頭、圓頭等),並備妥香油及冰硼散。具體施術步驟如下:

  1. 定位劃界:先以經消毒之鋒利小刀(古代稱「柳葉刀」)於患處輕劃標記,此步驟稱「開窗」,意在確定烙治範圍,促進後續熱力透達。
  2. 火候掌控:將特製烙鐵置火中燒至通紅(約800℃),此時金屬呈橘紅色,為「武火」狀態,最能發揮溫通經絡之效。
  3. 蘸油緩烙:烙鐵離火後速蘸香油(多用芝麻油),油遇高溫即生青煙,此過程稱「潤烙」,可降低組織碳化程度,使熱力均勻滲透。
  4. 點烙技法:趁熱快速點觸患處,醫家強調「如雀啄食,一觸即起」,每次接觸時間不超過0.5秒。依病灶大小,可採「梅花烙」(五點圍烙)或「排烙」(線性點烙)等不同烙式。
  5. 術後處理:烙畢即吹敷冰硼散(含冰片、硼砂等成分),取其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之功。傳統要求烙至患處「平復如常」為度,通常需3-7次治療,間隔2-3日施術一次。

作用機理

從中醫理論析之,烙治法融合「溫通」與「切割」雙重作用:

  • 熱力作用:高溫直達病所,能溫散痰瘀、通開結滯,《外科正宗》謂「火烙之氣,能透經絡,破頑痰」。
  • 創傷效應:輕度燒灼形成可控炎性反應,激發正氣抗邪,符合「煨膿長肉」之瘍科理念。
  • 經絡調節:咽喉為諸經所繫,烙治可調節少陰、陽明經氣,對虛火喉痹尤具引火歸元之妙。

適應症候

此法尤適用於:

  • 石蛾(慢性扁桃體肥大)之痰瘀互結型
  • 喉瘤(喉部良性腫物)屬痰凝氣滯者
  • 喉癬(喉黏膜白斑)之陰虛火炎證
  • 久年喉痹(慢性咽炎)伴淋巴濾泡增生者

器械特點

傳統烙鐵多選銅製,因銅導熱均勻且不易過度氧化。依形制可分:

  • 蓮花烙:頭部呈花瓣狀,適用於彌散性病灶
  • 針尖烙:細如毫針,專治喉核深部瘀阻
  • 方頭烙:用於扁桃體表面烙灼,可控制深度

輔助療法

烙治期間常配合:

  • 內服方劑:如會厭逐瘀湯加減治痰瘀互結,知柏地黃湯化裁療陰虛火旺
  • 含漱法:以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喉,清解餘熱
  • 導引術:配合「赤龍攪海」(舌功)促進氣血流通

烙治法體現中醫「以熱治熱」的反治思維,通過局部可控灼傷激發機體修復能力,乃瘍科火法之精妙應用。然須深諳經絡腧穴與火候分寸,非經驗豐富者不宜妄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