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四字真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四字真言:中醫調養之精髓

產後調養為中醫婦科之要務,古人於《生生寶錄》中歸納「靜、淡、樂、坐」四字真言,乃針對產後氣血虛弱、臟腑失調之特質所設,蘊含中醫陰陽五行與臟腑理論之深意。

一、靜:安神定誌,固護元氣

「靜」字首重環境與情誌之調和。產後氣血驟虛,陽氣浮越,易受外邪侵擾,故需避風寒、遠喧囂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」產婦心神安寧,則肝氣疏泄有度,氣血不致妄動。中醫認為「肝藏魂」,過度勞神或驚恐易致肝鬱化火,擾動衝任二脈,恐引發惡露不絕或血暈之證。靜養之法,亦含「臥床休憩」之意,符合「產後百脈空虛,當以臥養為先」之原則。

二、淡:五味調和,顧護脾胃

「淡」指飲食宜清淡平和,忌五味偏嗜。中醫有「鹹走腎,酸走肝,甘走脾」之說,產後腎氣虧虛,過鹹則傷腎陰,恐影響胞宮修復;酸味收斂,過食易致肝氣鬱滯,筋脈失養,古云「酸傷肝則行步艱難」;而煎炸厚味易生濕熱,困阻脾陽,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乏源。故產後飲食當以米粥、燉湯等溫潤之物為主,佐以少量健脾益氣之品,如山藥、紅棗,暗合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之理。

三、樂:情志舒暢,氣血調達

「樂」者,非指縱情歡娛,而在於保持心境寬和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產後血氣俱傷,五臟皆虛」,而「喜則氣緩」,適度愉悅能使氣機通利,促進營衛調和。反之,憂思悲恐易致氣滯血瘀,引發「鬱冒」(產後血暈)或乳脈不通。中醫肝主疏泄,情志鬱結則肝失條達,可表現為脅痛、惡露不下等證,故歷代醫家皆強調「產後宜怡情養性」。

四、坐:姿勢得宜,防血上逆

「坐」乃指產後體位之講究。古代醫家觀察到,產後胞宮未復,若久站或勞累,易致氣血上衝,引發頭暈、血崩等「血上攻」之候。適當坐臥可使氣血下沉,助惡露排出,亦能避免「中氣下陷」所致臟器下垂。此說與現代醫學「產後骨盆穩定」概念暗合,然中醫更強調「久坐需倚靠」,以免腰脊耗傷腎氣,體現「形勞而不倦」的養生觀。

此四字真言,實則貫穿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施養」思想:靜以斂陽,淡以養陰,樂以調氣,坐以和血,四者相輔相成,共助產婦渡過「多虛多瘀」之特殊生理階段。後世醫家如傅青主於《傅青主女科》中進一步闡發,將此原則融入具體方藥配伍,展現中醫產後調理之細膩與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