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樂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樂疽
病名:樂疽為癰疽之一,發於肩前腋窩上方凹陷處,屬中醫外科病症。首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多因手厥陰心包絡經血熱氣鬱,經脈壅滯而成。
病因病機:
此症多因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,或外感邪毒,導致心包絡經氣血鬱熱,循經上擾,結聚於肩前腋上骨縫開合之處。血熱壅滯,化腐成膿,發為癰疽。
臨床表現:
初起患處如椒粒大小,漸次腫大如鵝卵,觸之痛徹筋骨。若及時潰膿,則腫消痛減;若膿液稠厚,色黃白,屬順證,預後較佳。若遷延日久不潰,或潰後膿稀如水,腫硬不消,則為逆證,病情較為深重。
辨證論治:
- 順證:參照「無頭疽」治法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排膿為主,可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或外敷如意金黃散。
- 逆證:治法參考「附骨疽」,宜溫通經絡、托毒外出,可選用陽和湯或托裡消毒散,並配合灸法以助膿出。
經絡歸屬:
樂疽所發之位,屬手厥陰心包絡經所過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……下腋三寸,上抵腋下。」故其病機與心包絡經氣血失和密切相關。
預後判斷:
順證者,膿成易潰,瘡口收斂較快;逆證者,多因正氣不足或毒邪深陷,需長期調治。若見膿稀色敗、新肉不生,當警惕氣血衰敗之候。
此症須結合整體辨證,察其寒熱虛實,以定治法。歷代醫家強調,癰疽之發,皆由內外合邪,故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為治療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