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四肢虛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四肢虛腫

產後四肢虛腫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經效產寶·續編》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產後氣血虧虛、敗血停積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敗血循經流注:產後元氣耗傷,氣血俱虛,惡露未盡,敗血乘虛停積於五臟,循經脈流注四肢。血行不暢,留淫深部,回還受阻,日久腐壞化水,浸溢肌膚,故見四肢浮腫。
  2. 氣血失調:產後營衛不和,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,與瘀血互結,泛溢肌表,形成虛腫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見產後四肢浮腫,按之凹陷,面色萎黃或晦暗,或伴惡露不暢、小腹疼痛。此與單純水腫不同,若誤辨為水氣病而妄用導水逐濕之藥,易致氣血更虛,加重病情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活血調經、化瘀消腫」為主,重在調理氣血,使血行腫消。

  • 主方:可選《經效產寶》所載「調經散」(方藥多含當歸、赤芍、丹參等活血之品),促進血脈通暢,瘀去則水濕自散。
  • 配伍思路:若兼氣虛者,酌加黃耆、白朮益氣健脾;瘀象明顯者,佐以澤蘭、益母草增強化瘀利水之效。

古籍論述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明:「產後浮腫,由血水相搏,或敗血不散所致。」強調需與脾虛水腫、腎虛水泛等證鑑別,不可一概論治。

此證屬本虛標實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以恢復氣血運行為核心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