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雷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雷廓:中醫眼科八廓理論詳解

雷廓的基本概念

雷廓是中醫眼科理論中"八廓"名稱之一,為古代醫家運用自然界八種物質現象(天、水、山、雷、風、火、地、澤)來命名眼部特定區域的稱謂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又稱震廓、震雷廓、關泉廓或關前廓。在中醫眼科的臟腑歸屬理論中,雷廓與多個臟腑經絡存在聯繫,歷代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。

歷代醫家對雷廓的定位與臟腑歸屬

1. 《審視瑤函》的觀點

明代眼科專著《審視瑤函》記載:"震正東方,絡通膽之腑,臟屬於肝。"此論述將雷廓(震廓)定位於眼部東方方位,認為其經絡聯繫膽腑,而臟腑歸屬則與肝臟相關。這反映了中醫"肝開竅於目"的基礎理論,以及肝膽相表裡的經絡學說。

2. 《醫宗金鑑·眼科心法要訣》的見解

清代官修醫書《醫宗金鑑》提出不同看法,認為雷廓位於血輪(內眥下方)附近,而五輪學說中血輪主臟屬心,故雷廓應屬命門,依附於心。這一觀點將雷廓與心臟及命門功能聯繫起來,體現了中醫"心主血脈"、"目得血而能視"的理論基礎。

3. 《目經大成》的記載

清代黃庭鏡所著《目經大成》卷一指出:"震(雷廓)為青睛,絡通膽之腑。"此說與《審視瑤函》相似,強調雷廓與膽腑的經絡聯繫,並明確其位於"青睛"(黑睛)部位,為後世定位提供具體解剖參考。

4.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的論述

沈金鰲在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提出:"震雷廓屬小腸,位白睛上截向小眥。"此觀點將雷廓歸屬於小腸,並具體定位於白睛(鞏膜)上部靠近外眥的區域,與其他醫家的定位有所差異。

5. 《張氏醫通》的觀點

張璐在《張氏醫通》卷八中記載:"小腸之腑為雷廓",但認為其"有名無位"。這一論述承認雷廓與小腸的對應關係,但對其具體眼部定位持保留態度。

6. 陳達夫《中醫眼科六經法要》的現代詮釋

近代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在其著作中提出,雷廓位於白睛正鼻側,屬命門。這一觀點融合了傳統理論與現代解剖定位,將雷廓與命門學說相結合,為臨床辨證提供新思路。

雷廓的理論基礎與臨床意義

經絡聯繫與臟腑學說

雷廓的各種臟腑歸屬理論均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。無論是聯繫膽腑、小腸還是命門,都體現了"目為宗脈之所聚"的中醫觀點。眼部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臟腑保持聯繫,而八廓理論正是這種整體觀念在眼科中的具體應用。

五輪八廓的相互關係

在傳統中醫眼科中,五輪學說與八廓理論常配合使用。五輪主要劃分眼部的解剖區域及其對應臟腑,而八廓則更多從功能角度進行劃分。雷廓與血輪(心)、風輪(肝)的關係尤為密切,反映了中醫對眼部生理功能的多元認識。

陰陽五行理論的體現

雷廓別名"震廓","震"為八卦之一,代表雷,方位屬東方,五行屬木,與肝膽相應。這種將自然現象、方位、五行與人體器官相聯繫的理論體系,典型體現了中醫"天人相應"的整體觀念。

雷廓理論的現代詮釋與應用

現代中醫眼科在繼承傳統理論的基礎上,對八廓學說進行了進一步發展。雷廓作為八廓之一,其臨床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:

  1. 診斷參考:雷廓區域的異常變化可能提示對應臟腑(如肝膽、小腸或命門)的功能失調。
  2. 治療指導:針灸或藥物治療可通過調理與雷廓相關的經絡臟腑來改善眼部病症。
  3. 預防醫學:通過觀察雷廓變化,可對相關臟腑疾病進行早期預警和調理。

雷廓理論作為中醫眼科獨特的診療體系組成部分,至今仍在臨床實踐中發揮著一定作用,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