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雷斅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雷斅
雷斅,南北朝劉宋時期著名藥學家,其生平履歷雖未詳載於史冊,然以其所撰《炮炙論》聞名後世。該書又稱《雷公炮炙論》或《炮炙方》,為中國現存最早之炮炙學專著,對中藥炮製技術之發展影響深遠,奠定後世炮炙學之理論與實踐基礎。
《炮炙論》之內容與貢獻
《炮炙論》系統記載近三百種中藥之炮製方法,涵蓋修治、水製、火製、水火共製等工藝,並詳述藥材之淨選、切製、乾燥及貯藏等技術。其內容不僅注重藥材之物理處理,更強調炮製對藥性、藥效之影響,體現中醫「藥性理論」與「辨證施治」之核心思想。
書中提出諸多獨特炮製法,如:
- 蒸製:如地黃需「九蒸九曬」,以減其寒性,增其滋補之效。
- 炒製:如蒲黃需炒炭存性,以增強止血作用。
- 酒製:如黃芩以酒炒,可引藥上行,清上焦之熱。
- 醋製:如延胡索以醋製,增強其活血止痛之效。
此類方法不僅提升藥材安全性,更透過炮製改變藥性,適應臨床辨證需求,展現「生瀉熟補」、「生峻熟緩」等中藥炮製理論。
學術價值與後世影響
《炮炙論》所載技術,為後世《本草綱目》、《證類本草》等經典所繼承,並成為官方藥典(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之炮製規範依據。其「依法炮製,調劑所宜」之理念,更深化中醫「藥隨病變,法因證異」之治療原則。
雷斅之成就,標誌中藥炮製從經驗技術邁向系統化理論,後世尊稱其法為「雷公炮製」,並以「雷斅」為炮炙學之代稱,足見其於中醫藥史上之重要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