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雷逸仙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雷逸仙(?-1862年),原名已佚,逸仙為其字,清代中醫名家。福建蒲城人士,後遷居浙江衢州。幼時天資聰穎,初攻儒學,後轉習岐黃之術,深諳《內經》《難經》之奧旨,兼通仲景學說與金元四大家理論。其臨證重視「四診合參」,尤精脈學,常謂「脈為醫之關鍵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」,體現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辨證綱領。

懸壺浙地期間,雷氏以「辨證精準、用藥輕靈」著稱,善治溫病與內傷雜症。其處方多取法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體系,又融合吳鞠通三焦辨證,對於濕溫、暑熱等證尤具心得,強調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」,臨床喜用淡滲之品如茯苓、澤瀉,佐以芳香化濁之藿香、佩蘭,體現「分消走泄」治法。

著作《醫博》《醫約》雖未刊行,然據傳鈔本記載,內容涵蓋脈學闡微、溫病治驗及雜病心法,其中「治痢當分寒熱虛實,忌執固澀一法」之論,與張景岳「痢疾最當察虛實,辨寒熱」學說相呼應。其子雷豐承家學,撰《時病論》蜚聲醫林,書中多處引述雷逸仙臨證經驗,如「宣透膜原法」治疫癘,可見其學術影響。

雷氏醫術融匯經方時方之長,反映清代溫病學派與傳統傷寒理論交融之特色,為閩浙醫派重要代表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