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肋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肋骨(中醫名詞詳解)

肋骨,古稱「脅肋」或「肋」,屬中醫骨骼系統之範疇,為胸廓之主要構成部分。其左右各列十二條,後端皆與胸椎相連,形成胸腔之護衛,主司保護內臟、支撐身形,並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一、解剖結構與中醫關聯

  1. 上五肋:前端與胸骨相連,中醫稱「真肋」,與「宗氣」之布散相關,涉及心肺功能。其活動受肝氣疏泄影響,若肝鬱氣滯,可致脅肋脹痛。
  2. 中五肋:前端融合為一,連於胸骨,屬「假肋」。中醫認為此處為「脾之大絡」所過,與水穀精微之輸布相繫,若脾虛濕困,可見肋間滿悶。
  3. 下二肋:前端游離,稱「浮肋」,歸於「肝經」所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肝足厥陰之脈,布脅肋」,此處氣血瘀滯易生「脅痛」,常見於情志不暢或跌撲損傷。

二、經絡與臟腑聯繫
肋骨內側為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所過,外側則有足少陽膽經及手厥陰心包經分布。故肋骨不適可反映多經病變:

  • 膽經鬱熱:多見肋間灼痛,伴口苦咽乾。
  • 腎精虧虛:肋骨隱痛,腰膝酸軟,因「腎主骨」功能失調所致。
  • 瘀血阻絡:跌打後肋部刺痛,固定不移,屬「血證」範疇。

三、生理功能與病機
肋骨構成之胸廓,中醫視為「氣機升降之樞紐」。肺主氣、司呼吸,需肋骨開合以助宣肅;肝主疏泄,其氣暢達亦賴肋間舒展。若外感風寒或內傷七情,導致「胸脅氣機壅滯」,可見肋骨周圍拘急、咳喘牽痛等症。

四、古典醫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載:「肋肋軟骨傷折,當辨氣血兩途。」指出肋骨損傷需分氣滯、血瘀論治。《傷科補要》進一步闡述:「脅肋痛者,有痰飲、食積、死血之異。」強調辨證需結合痰、瘀、氣滯等內傷因素。

綜言之,肋骨於中醫理論中,不僅為形骸之構件,更與經絡臟腑、氣血運行相貫通,其病理變化可為診察內傷雜病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