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淚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淚骨

淚骨為人體頭面部之骨骼,位於眼眶內側壁前方,左右雙眼各有一塊,其形狀扁平而略呈方形,與鄰近之額骨、上頜骨、篩骨等相連接,共同構成眼眶之結構。在中醫理論中,淚骨雖屬解剖學範疇,然其位置與功能亦與經絡、氣血運行相關聯。

從中醫角度觀之,淚骨所在之位,恰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。此經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行至額部,故淚骨之區域與膀胱經氣血之輸布密切相關。膀胱經主一身之陽氣,若此經氣血不暢,或外邪侵襲,可能影響目周氣血之濡養,甚則出現目澀、流淚等不適。

此外,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,而淚骨所在之眼眶內側,亦為肝血上注於目之通路。若肝血虧虛或肝火上炎,可能間接影響淚骨周邊組織,導致目乾、視物昏花等症。歷代醫家於診治眼疾時,除調理肝腎外,亦重視局部氣血之調和,而淚骨作為眼眶結構之一部分,其穩固與否,亦關乎目睛之健康。

淚骨雖非中醫臟象理論之核心,然其位置特殊,與經絡、臟腑功能相繫,故於針灸或推拿治療眼疾時,常透過刺激睛明、攢竹等穴位,間接調節淚骨周邊氣血,以達明目之效。此亦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局部相參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