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淚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淚空

淚空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針灸聚英》,乃睛明穴之異稱。此穴位於目內眥外上方凹陷處,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陰蹻、陽蹻五脈之交會穴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
淚空(睛明)位於面部,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中。其深層結構鄰近眶內緣瞼內側韌帶,布有滑車上、下神經,動脈與靜脈分支,以及內眥動、靜脈。針刺時需避開血管,以免出血。

功能與主治

淚空為治療目疾之要穴,具疏風清熱、通絡明目之效。主治包括:

  1. 目赤腫痛:可泄眼部鬱熱,緩解結膜炎、瞼緣炎等症。
  2. 迎風流淚:調節淚液分泌,改善因肝腎不足或風邪襲目所致之溢淚。
  3. 近視、夜盲:通過調節局部氣血,改善視物昏矇。
  4. 目翳、視神經萎縮:配合肝俞、腎俞等穴,可滋養目系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《靈樞·經脈》載足太陽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」,淚空為其首穴,與陰蹻脈相通,而陰蹻主司目之開闔。故刺激此穴可調節眼部氣血,平衡陰陽。歷代醫家如《針灸甲乙經》亦強調其「治目不明,惡風目淚出」之效。

操作與配伍

臨床多以毫針淺刺,或施以溫和灸法。常配伍風池、太陽以疏風清熱;配肝俞、太溪滋養肝腎,治本虛目疾。

淚空之名,既反映其位置近淚竅,亦隱喻其調控淚液之功,為中醫眼科針灸之關鍵腧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