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淚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淚孔,又稱淚空,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後為《針灸聚英》等典籍所載。此穴即睛明穴,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臨床常用之要穴,其名源於其解剖位置與功能特性。
經絡定位與解剖
淚孔(睛明穴)位於目內眥(內眼角)稍上方,鼻樑兩側凹陷處,具體取穴時需正坐或仰臥,於目內眥外上0.1寸處定位。此處為手足太陽、足陽明、陰蹻、陽蹻五脈之交會穴,故其調節作用廣泛,與多條經絡氣血相通。
功能與主治
淚孔(睛明穴)之名,直接關聯其對目疾之效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目者,宗脈之所聚」,而此穴恰為多經交會,故能調和局部氣血,疏通經絡。其主治包括:
- 目赤腫痛:因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之眼瞼紅腫、灼痛。
- 迎風流淚:因肝腎不足或外邪侵襲,導致淚液不固。
- 視物昏花:與肝血不足或氣血瘀滯相關之視力模糊。
- 近視、夜盲:屬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用眼過度之症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淚孔(睛明穴)雖屬膀胱經,然通過經絡聯繫,可調節肝經氣血。此外,《靈樞·經脈》載足太陽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」,故刺激此穴能直接影響目系功能。歷代醫家亦強調其瀉熱明目之效,如《針灸大成》列其為治眼疾之首選。
操作與配伍
淚孔(睛明穴)臨床多以毫針淺刺,因眼部血管豐富,古籍多強調手法輕緩。配伍上常與攢竹、風池、太衝等穴同用,以增強清肝明目之效。若屬肝腎陰虛,可配肝俞、腎俞;風熱上擾則加合谷、太陽。
古籍考證
《針灸甲乙經》明確記載此穴別名,後世如《類經圖翼》亦詳述其定位與主治,顯示其沿用之久。而「淚孔」之名,直指其調節淚液之功,反映古人對穴位功能之直觀命名邏輯。
綜上,淚孔(睛明穴)為中醫眼疾治療之關鍵穴位,其理論根植於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,臨床應用歷久不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