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淚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淚竅

淚竅,又稱淚堂,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清代醫家唐宗海所著《血證論》卷二。此竅位於目內眥(眼頭)上下兩側,為眼淚生成與流通之門戶,與肝、腎經絡及五臟功能密切相關。

解剖與生理

淚竅屬五官九竅之一,上接目系,下通鼻竅,分為上下兩部分:

  1. 上淚竅:位於目內眥上方,與肝經相連,主司淚液之生成。
  2. 下淚竅:位於目內眥下方,與腎經相關,負責淚液之疏泄。

中醫認為,淚液為肝之液,受肝血滋養與肝氣調控。肝氣平和時,淚液潤目而不外溢;若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可致淚竅失司,出現目乾、溢淚等症。

病理與病機

淚竅功能異常多與肝、腎、肺三臟失調有關:

  •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灼傷淚竅,可見目赤、淚熱。
  • 肝腎陰虛:精血虧虛,淚竅失養,症見眼乾澀、淚少。
  • 風邪犯肺:肺主宣發,外感風邪可循經上擾淚竅,導致迎風流淚。

古籍論述

《血證論》提及淚竅與血證之關聯,認為「血病則淚竅不固」,如血熱妄行可迫淚外溢;《銀海精微》則強調淚竅與五輪學說中「水輪」(屬腎)的聯繫,指出腎虛易致淚竅開闔失度。

臨床相關病症

  1. 迎風流淚:多因肝腎虧虛或風邪侵襲,淚竅收攝無力。
  2. 目乾無淚:常見於肝血不足或肺陰虧損,淚液生化乏源。
  3. 眵淚黏稠:濕熱蘊結淚竅,多與脾胃濕熱上攻有關。

淚竅之調理需辨證論治,如疏肝解鬱、滋補肝腎或宣肺祛風等法,皆可依病機選用。此竅雖小,然為目睛潤澤之關鍵,亦反映內臟氣血盛衰,故於眼疾診治中不可輕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