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淚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淚泉
淚泉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位於眼眶外上方淚腺窩中的分泌組織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淚腺」。其功能主司淚液生成,在中醫理論中,淚液不僅為潤澤目珠之津液,更與五臟之「肝」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肝開竅於目:
中醫認為「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盈則目得所養,淚泉分泌方能調和。若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,可致淚液分泌異常,如目乾澀或溢淚不止。 - 淚為肝之液:
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提及「五臟化液……肝為淚」,說明淚液由肝氣所化生。肝氣疏泄得宜,則淚泉分泌通暢;若肝鬱氣滯或肝經風熱,可能引發淚液過多或黏稠。 - 與經絡之聯繫:
淚泉所在位置鄰近足少陽膽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區域,故膽經鬱火或小腸經熱盛時,亦可影響淚泉功能,導致目赤腫痛、淚熱如湯等證。
臨床相關病證
- 肝血虛損:淚泉分泌不足,常見目澀無淚、視物昏花,治宜滋養肝血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- 肝經風熱:淚泉泌濁,淚下黏濁、迎風流淚,宜清肝疏風,如梔子清肝湯配合外用洗眼方。
- 淚泉壅滯:氣滯血瘀或痰濕阻絡,可致淚腺腫硬(類似「胞生痰核」),需活血化痰散結,方選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。
古籍記載
《眼科臨症筆記》明確指出淚泉之解剖位置與生理作用,而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述其與肝膽病機之關聯,如「淚熱者,膽火爍肝」等論述,均為中醫眼科辨治淚泉異常之重要依據。
淚泉之調攝,須從整體臟腑入手,尤重肝氣之條達與陰血之濡養,方能維持其泌淚潤目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