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淚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淚堂
淚堂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其載:「大眥有竅,名曰淚堂。」意指位於上下眼瞼(眼弦)鼻側端之細小孔竅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「淚點」,為淚液排泄系統之起始部位。
中醫理論與淚堂之關係
- 生理功能
淚堂屬五官九竅之一,與肝、腎經絡密切相關。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足則淚液分泌適常,經淚堂導引排出;腎主水液代謝,協調淚液之生成與疏泄。淚堂暢通與否,直接影響「淚液」能否正常濡潤目睛,並排除外邪。 - 病理表現
- 淚堂閉塞:外感風熱或肝經鬱火,可致淚堂紅腫、分泌物黏稠,甚則淚竅阻塞,見溢淚不止(類似現代「淚囊炎」)。
- 氣血虧虛:肝腎不足或脾虛氣弱,淚堂失養,可現淚液清稀、無故流淚,或淚竅鬆弛無力。
-
經絡聯繫
淚堂所在之大眥(內眥)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起點(睛明穴),與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厥陰肝經交會。故針灸治療眼疾常取睛明、攢竹等穴,以調節淚液代謝。
古籍記載與臨床意義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淚竅通乎鼻,鼻塞則淚竅亦塞。」說明淚堂與鼻竅相通,若肺氣不宣(如鼻塞),可連帶影響淚液排泄。中醫眼科診治「迎風流淚」「漏睛」等症,除局部用藥外,亦重視疏肝通竅、補益肝腎等整體調理。
淚堂雖為小竅,然其功能與五臟氣血盛衰相繫,體現中醫「竅臟相應」之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