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水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水腫
病證名,首見於《絳血丹書》。此症多因產婦素體脾腎兩虛,產後氣血耗傷,脾腎之陽更為不足。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司開闔水道,脾虛則水濕不運,腎虛則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,泛溢肌膚四肢,遂發為水腫。
臨床表現:手足浮腫,按之凹陷,皮膚光亮潤澤,或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納差便溏等氣血虧虛之象。
病機分析:
- 脾虛濕困:產後脾陽不振,運化無力,水濕內停,泛溢肌表。
- 腎陽不足:腎氣虛弱,不能溫化水液,膀胱氣化不利,水濕蓄積。
- 氣血兩虧:分娩耗氣傷血,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不足,加重水濕停滯。
治法:以大補氣血為本,佐以健脾利水。
方藥:
- 主方: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蒼朮、茯苓,以益氣活血、健脾滲濕。
- 加減:
- 若脘腹脹滿,加陳皮、半夏、香附以理氣化痰。
- 氣虛甚者,重用人參,佐木通以通利水道。
- 兼有虛熱,加黃芩、麥冬以清熱養陰。
相關鑑別:
- 產後浮腫:多與氣血運行不暢相關,水腫程度較輕,常伴見氣滯血瘀之證,如舌暗、脈澀等,治法側重行氣活血。
中醫理論延伸:
水腫之成,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密切相關。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轉輸水穀,腎主蒸化水液,三臟功能失調,則水濕內聚。產後水腫尤重脾腎,蓋因「血汗同源」,分娩亡血傷津,陽隨陰脫,故溫補脾腎為關鍵。
備註:古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產後遍身腫滿」,強調調補氣血兼以溫陽化濕,可參考濟生腎氣丸加減,適用於腎陽虛衰之重症水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