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類搐

病證名,出自《幼幼集成》。指因傷暑、瘧疾、痢疾等病證遷延日久,邪氣鬱遏不得宣散,進而引動肝風,出現搐搦之症。此證雖表現為肢體抽動,然其病機與急驚風、慢驚風等典型搐證有所不同,故以「類搐」區別之。

病因病機
類搐多因外感暑濕、瘧邪或痢毒等,未能及時透解,邪氣內蘊,阻滯氣機,久則化熱生風。其病位與肝、脾關係密切:

  1. 肝風內動:邪熱鬱久,耗傷陰液,肝失濡養,風陽妄動,發為搐搦。
  2. 脾虛生風:若痢疾或瘧疾日久損傷脾胃,土虛木亢,肝風乘虛上擾,亦可致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手足搐搦、肌肉瞤動,或見項強、目睛上視。
  • 兼症:原發病證未解,如傷暑者見身熱煩渴,瘧痢者見寒熱交作或下痢赤白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或淡胖,苔黃膩或白滑;脈弦數或濡緩,隨病機不同而異。

鑒別要點
類搐需與以下病證區分:

  1. 急驚風:多因外感熱病驟起,高熱神昏,抽搐急暴,病勢急劇。
  2. 慢驚風:多由脾腎陽虛所致,抽搐緩弱,形神倦怠,屬虛證。
    類搐則以邪氣鬱遏為本,搐搦為標,常伴原發病證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清暑透邪:若因傷暑致搐,可用香薷飲加鉤藤、蟬蛻,解暑疏風。
  2. 和解截瘧:瘧邪鬱遏者,選柴胡截瘧飲佐天麻、白芍,調和肝脾。
  3. 清腸息風:痢毒內陷者,以白頭翁湯芍藥甘草湯,清熱柔肝。
  4. 健脾平肝:若土虛木亢,宜六君子湯加全蠍、防風,培土抑木。

古籍論述
《幼幼集成》強調「類搐」乃「邪氣壅滯,非真搐也」,指出其病機在於邪鬱化風,治療當以疏解鬱邪為主,不可純用鎮肝息風之品,以免閉門留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