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破傷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類破傷風

定義與病因
類破傷風為中醫病名,屬「痙病」範疇,多因癰疽潰後或外傷失治,導致氣血大虧,筋脈失於濡養所致。其證候雖與破傷風相似,然病機迥異,前者以虛為主,後者多因風毒外襲。《外科樞要》卷三詳述:「癰疽潰後,膿血大洩,陽隨陰散,筋脈失溫,故見拘急惕搦;甚則陰虛風動,痰涎上壅,而現舌強口噤、項背反張之候。」此乃氣血兩虛,肝風內動之變證,非外邪直接為患。

證候特點

  1. 筋脈失養:症見肢體拘攣、肌肉顫動,或局部僵硬,甚則角弓反張。
  2. 氣血虛象: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,膿瘡久潰不斂,膿液清稀。
  3. 風痰上擾:兼見痰鳴氣促、舌體強硬、言語不利,或汗出不止。
  4. 陰陽失調:發熱時作時止,多為低熱,伴畏寒肢冷,此乃陽虛外浮或陰虛內熱之徵。

病機分析
本病核心在於「本虛標實」:

  • 本虛:氣血雙虧,尤以陽氣衰微為重。膿血外洩,陽氣隨之耗脫,筋脈失於溫煦而攣急;陰血不足,則肝風易動。
  • 標實:虛風內生,夾痰上逆,壅阻經絡,故見痙厥之候。其風源於內,與破傷風外風襲絡有別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「標本兼顧」,以大補氣血為本,佐以平肝熄風、化痰通絡

  • 主方: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黃耆、肉桂)補益氣血,溫陽固脫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天麻、鈎藤:熄風解痙,柔潤筋脈。
    • 膽南星、白僵蠶:化痰通絡,開竅止痙。
    • 龍骨、牡蠣:潛陽鎮驚,收斂汗液。
    • 若陰虛火旺,可加生地、麥冬滋陰清熱。

鑑別診斷
與破傷風相比,類破傷風無明確外傷史,發病較緩,且以氣血虛損見症為主;破傷風則發病急驟,初起多見牙關緊閉、苦笑面容,屬外風引動肝風,治當祛風解毒,如玉真散加減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潰後成痙,總由營衛俱虛,宜參耆歸地峻補,不可妄投風藥。」強調本病需區別外風與內風,誤用祛風燥劑恐更傷陰血。

總結
類破傷風屬中醫虛損致痙之證,臨床需緊扣氣血虧虛、肝風內動之病機,以補益為綱,兼顧熄風化痰,方能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