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類傷寒
定義與概念
類傷寒乃中醫學中一類與傷寒症狀相似卻本質有別的外感熱病總稱。《醫學心悟·傷寒類傷寒辨》明確指出:「傷寒者,冬令感寒之正病也;類傷寒者,與傷寒相似而實不同也。」此類疾患雖具備發熱、惡寒等類似傷寒之表證,然其病因病機、傳變規律及治療法則皆與典型傷寒迥異。
歷史源流
歷代醫家對類傷寒之認識頗具演變。清代醫家張璐於《傷寒緒論》中提出:「類傷寒者,諸凡雜證發熱,皆發於里,夜甚於晝;惟傷寒為表邪,郁發於外,而晝夜俱熱也。」此論點出類傷寒與正傷寒在發熱特徵上之根本差異。明代醫家王肯堂更於《證治準繩》中系統歸納各類相似證候,為後世辨識類傷寒奠定基礎。
主要類型
類傷寒涵蓋多種外感熱病,主要包括以下幾類:
- 冬溫:冬季感受非時之暖而發病,初起即見口渴、咳嗽等肺衛症狀,與傷寒之純感寒邪不同。
- 濕溫:夏秋之交濕熱交蒸所致,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舌苔厚膩,病程纏綿難愈。
- 中寒:暴中寒邪直中三陰,猝然腹痛吐瀉,肢冷脈伏,與傷寒之由表入里傳變迥異。
- 時行寒疫:具有強烈傳染性之寒性疫病,起病急驟,症狀相似卻病情更為危重。
- 風溫:春季風熱之邪襲表,多見發熱重、惡寒輕、口渴、咳嗽等肺衛熱象。
- 暑病:夏季感暑熱之邪,有陰暑、陽暑之分,常見壯熱煩渴、汗多脈洪大。
- 痙病:以項背強急、口噤不開為主症,有剛痙、柔痙之別,多因津傷筋失所養。
- 傷食:飲食積滯所致之發熱,伴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,乃內傷發熱非外感所致。
- 腳氣:非現代醫學所指之維生素缺乏症,乃濕邪下注所致足脛腫痛,甚則上衝心胸。
病因病機
類傷寒之發病機理複雜多變,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- 六淫夾雜:多為兩種以上外邪相兼為患,如濕溫乃濕與熱合,風溫為風與熱並。
- 時氣乖戾:非時之氣如冬應寒而反溫,導致人體適應失調而發病。
- 正氣先虛:患者素體陰陽偏頗,如陽虛易中寒,陰虛易感溫邪。
- 內外合邪:內有積滯或痰飲,復感外邪,如傷食復感風寒。
辨證要點
鑑別類傷寒與正傷寒,需著重以下幾方面:
- 發熱特徵:傷寒多為持續發熱,晝夜俱熱;類傷寒則多見夜間熱甚,或往來寒熱。
- 舌象變化:傷寒初起舌苔薄白;類傷寒則因病因不同而異,如濕溫見白膩苔,風溫現薄黃苔。
- 脈象差異:傷寒脈多浮緊;類傷寒則有浮數、濡緩、沉伏等多種表現。
- 伴隨症狀:傷寒以頭身疼痛為主;類傷寒則各具特徵,如濕溫之胸悶脘痞,暑病之煩渴汗多。
- 病程傳變:傷寒循六經傳變;類傷寒則有衛氣營血、三焦等不同傳變規律。
治療原則
類傷寒之治療大法強調「同中求異」,雖症狀相似而治法各異:
- 冬溫:清解肺衛,方如桑菊飲、銀翹散
- 濕溫:化濕清熱,三仁湯、藿朴夏苓湯主之
- 中寒:急溫里陽,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為要
- 風溫:辛涼解表,桑杏湯、銀翹散加減
- 暑病:清暑益氣,白虎湯、清暑益氣湯擇用
- 痙病:滋液息風,羚角鉤藤湯、栝蔞桂枝湯
- 傷食:消導和胃,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
歷代醫家強調,治療類傷寒必須詳審病因,明辨病機,切不可見熱退熱,見寒散寒,否則易犯「虛虛實實」之戒,導致病情遷延或惡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