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胎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類胎痛

病證名,首載於《玉峰鄭氏女科秘傳》,指妊娠婦女未及足月(約懷胎八九個月時),突發腹痛,其狀若臨產,然數日後痛止,胎息復歸平穩,無分娩之兆,此症稱為「類胎痛」。古籍中亦將其與「試胎」並論,然二者略有差異:試胎多指近產期之假性宮縮,而類胎痛發作更早,且痛感類似真產,卻無胎兒娩出之實。

中醫病機探析
類胎痛之成因,與衝任二脈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妊娠後期,胎體漸長,衝任之氣血需充沛以養胎元。若孕婦素體氣虛,或肝鬱氣滯,致氣血運行不暢,衝任脈氣機壅滯,則易引發腹中攣痛,狀如分娩。此外,陰血不足、胞脈失濡,或寒客胞宮、血脈凝澀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辨證要點

  1. 氣血虛弱型:腹痛隱隱,按之稍緩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氣短,舌淡脈細弱。
  2. 肝鬱氣滯型:痛感乍作乍止,胸脅脹悶,情緒波動時加劇,舌暗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  3. 胞宮虛寒型:腹痛拘急,得溫則減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
古籍補充
《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未產先痛,名類胎候,此衝任氣逆,血不養胎之故。」強調調和氣血為治本之策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胎氣不安」與類胎痛之關聯,認為二者皆屬妊娠腹痛範疇,然類胎痛特徵在於「痛似產而胎不動」。

與現代醫學對照
此症近似西醫所謂「假性宮縮」(Braxton Hicks contractions),然中醫更強調體質與氣血失調之內因,非僅子宮肌肉之生理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