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水谷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水谷痢
產後水谷痢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傅青主女科·產後編》。此證主要特徵為產後大便中夾雜未消化之食物殘渣,即所謂「完谷不化」之狀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產後氣血兩虛,脾胃功能受損所致。產程耗氣傷血,致使中焦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;或因產後飲食失調,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;亦有因產後情志不遂,肝氣犯胃,影響脾胃升降功能者。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產後泄瀉,多因脾虛。」說明產後脾胃虛弱為本病發生之根本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二者功能失調,則水谷不得腐熟運化,直趨大腸而成水谷痢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產後大便稀溏,甚則如水樣,夾雜未消化之食物殘渣,排便次數增多。可伴有脘腹脹滿、納呆、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等脾虛症狀。舌質多淡胖,邊有齒痕,苔白膩或薄白;脈象常見細弱或濡緩。
辨證分型
- 脾氣虛弱型:大便溏泄,完谷不化,食後脘悶,面色萎黃,肢倦乏力。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- 脾陽不足型:泄瀉清稀,完谷不化,腹部冷痛,喜溫喜按,畏寒肢冷。舌淡胖,苔白滑,脈沉遲。
- 肝脾不和型:每因情緒波動而腹瀉加重,胸脅脹悶,噯氣食少。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治療原則
治療當以健脾益氣、溫陽化濕為主。根據不同證型,可選用參苓白朮散、理中湯、痛瀉要方等加減。針灸可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等穴,以健脾和胃、調理腸腑。
古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:「產後痢疾,當調補氣血為主,不可妄用攻伐。」此說亦適用於產後水谷痢之治療,提示產後病證需顧護氣血,慎用苦寒攻下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