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類消

類消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中氣虛寒,陰火浮游於上所致之證候,其特徵為患者雖感口渴欲飲,然僅飲少量即覺厭惡,與消渴病之飲水無度有別。此證屬虛寒性口渴,根源在於中焦陽氣不足,寒水上泛,迫使虛火浮游於咽喉口舌之間,故患者雖有上焦燥熱之感,實則中焦寒濕內盛,飲入之水與寒濕相搏,反致厭惡。

病因病機
類消之病機主要涉及中焦虛寒與陰火上浮。中氣虛弱,脾胃陽氣不足,無法溫運水濕,導致寒水停聚中焦;此時下焦陰寒之氣上逆,逼迫虛陽浮越於上,形成上熱下寒之局。虛火燔灼咽喉,故見口渴;然因中焦本寒,水入反與寒濕相斥,故飲後不舒,甚或厭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口渴特異性:患者雖覺口乾欲飲,然僅啜一、二口即止,無消渴之飲水不休。
  2. 中焦虛寒徵象:可伴脘腹冷痛、食少便溏、四肢不溫等脾陽不振之候。
  3. 上熱假象:或見咽喉乾燥、口舌微燥,然其熱象短暫,飲水後反覺不適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溫補中焦、引火歸原為原則,標本兼顧:

  1. 理中湯:主溫中散寒,健運脾陽,以治中焦虛寒之本。方中乾薑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共奏溫補脾胃之效。
  2. 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:輔以溫補腎陽,引火下行。其肉桂、附子能助命門之火,使浮游之陰火得以歸位,茯苓、澤瀉等利水滲濕,協調水火。
    兩方合用,可收溫中補腎、調和陰陽之效。

鑒別診斷
類消需與消渴病嚴格區分:

  • 消渴屬陰虛燥熱,表現為多飲、多食、多尿,飲水無厭;
  • 類消則屬虛寒,雖渴不貪飲,且多伴寒象。二者病性迥異,治法相反,不可誤辨。

古籍論述
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三消源流》明確指出類消之特點:「此由中氣虛寒,寒水泛上,逼出浮游之火於喉舌間。」強調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陽虛,寒熱格拒,與一般熱證口渴有本質差異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,臨床須細察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