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類中

類中,又稱類中風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明代張景岳所著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。此病雖名為「中風」,然其病因、病機與傳統中風(真中風)有別,故以「類中」區分之,意指「類似中風」之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類中之發病,多因內傷虛損、氣血失調所致,與外感風邪無直接關聯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強調,此病乃「內傷積損」而成,常見誘因包括:

  1.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陽上亢,風陽內動。
  2. 飲食勞倦:脾胃虛弱,痰濕內生,阻滯經絡。
  3.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筋脈失養。
  4. 陰陽失衡:腎陰虧耗,虛火內生,上擾清竅。

其病機核心在於肝風內動痰瘀阻絡,導致氣血逆亂、清竅蒙蔽,遂見眩暈、肢體偏廢、言語蹇澀等類似中風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類中症狀與真中風相似,然細辨之,仍有差異:

  • 突然昏仆:輕者意識尚清,重者短暫神昏,然較真中風為輕。
  • 半身不遂:一側肢體乏力或麻木,活動不利。
  • 言語障礙:口齒不清,或舌強不語。
  • 眩暈頭痛:多伴耳鳴目赤,面紅氣粗,屬肝陽上亢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不同,類中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肝陽化風:頭痛眩暈,面赤煩躁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痰濕阻絡:胸悶嘔惡,肢體沉重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3. 氣虛血瘀:氣短乏力,肌膚甲錯,舌淡紫,脈細澀。
  4. 陰虛風動:手足蠕動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類中,首重辨明虛實標本:

  • 急則治標:若肝風亢盛,宜平肝息風,如天麻鉤藤飲;痰濁壅盛,則滌痰開竅,如滌痰湯。
  • 緩則治本:氣虛者補益元氣,用補陽還五湯;陰虛者滋腎柔肝,選鎮肝熄風湯。
  • 針灸療法:常取百會、風池、合谷、太衝等穴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

與真中風之鑑別

類中與真中風雖症狀相似,然真中風多因外感風邪(如風寒、風熱)誘發,且病勢急驟,常伴口眼歪斜、神昏譫語等;類中則以內傷為主,病勢相對緩和,且無外感表證。

綜上所述,類中屬中風類證之一,其辨證需結合病因、體質及症狀特點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亦對此有所發揮,進一步完善其理論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