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類中風

病名
類中風,又稱「類中」,為中風病之一種,其病因並非外感風邪,而是由內生之風所致,故亦稱「非風」。此名首見於元代醫家王履所著《醫經溯洅集·中風辨》,以區別於外風引起的中風(真中風)。類中風的病理機制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肝、腎、心三臟為關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陽化風:肝為風木之臟,若腎陰不足,水不涵木,則肝陽偏亢,內風易動。《臨證指南醫案·中風》指出:「肝為風臟,因精血衰耗,水不涵木,木少滋榮,故肝陽偏亢,內風時起。」此類患者多見頭暈目眩、肢體顫動等症。
  2. 心火暴盛:腎陰虧虛,心火亢盛,火極生風,風火相煽,上擾清竅,致猝然昏仆。此即劉河間(劉完素)所主張的「心火暴盛,腎水虛衰」之病機。
  3. 氣虛血弱:李東垣(李杲)認為,類中風與元氣虧損密切相關,氣虛則血行無力,經脈失養,可致肢體偏廢或猝然昏聵。
  4. 痰濕化風:朱丹溪(朱震亨)提出「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」之說,指出痰濕內蘊,鬱久化熱,熱極生風,風痰上擾,蒙蔽清竅,發為類中。

分類
類中風依病因及臨床表現,可分為以下數種:

  • 火中:因心肝火熾,風火相煽所致,症見面赤煩躁、神昏譫語。
  • 虛中:氣血兩虛或元氣大傷,症見猝然昏仆、氣息微弱。
  • 濕中:痰濕壅盛,阻滯經絡,症見肢體沉重、言語謇澀。
  • 寒中:陽氣虛衰,寒凝經脈,症見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。
  • 暑中:暑熱內閉,耗氣傷津,症見身熱汗出、神志昏蒙。
  • 氣中:情志過極,氣機逆亂,症見胸悶氣促、突然昏厥。
  • 食中:飲食不節,痰食壅滯,症見脘腹脹滿、嘔吐昏冒。
  • 惡中:因觸冒穢濁之氣,氣機閉阻,症見卒倒無知、口噤不語。

與真中風之區別
類中風與外感風邪所致的真中風不同,真中風多因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症見惡寒發熱、肢體酸痛等表證;而類中風純屬內傷,無外感症狀,其病機重在肝腎陰虛、痰火內生或氣血逆亂。歷代醫家如劉河間、李東垣、朱丹溪等,皆強調類中風乃「內傷積損」所致,與外風無涉。

治療原則
類中風的治療需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病機施以相應治法:

  • 平肝熄風:適用於肝陽上亢者,方如天麻鈎藤飲。
  • 滋陰降火:適用於腎陰虧虛、心火亢盛者,方如鎮肝熄風湯。
  • 益氣活血:適用於氣虛血瘀者,方如補陽還五湯。
  • 化痰通絡:適用於痰濕阻絡者,方如滌痰湯。

類中風的辨證與治療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特色,強調從整體調節臟腑氣血,以達陰陽平衡、風熄神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