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類中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類中暑
類中暑為中醫病名,指因勞役過度或氣血虧虛所致之發熱證候,其症狀表現與中暑相似,然病因病機迥異。此證首見於《六氣感證要義·暑》,書中提及:「有傷於勞役,以致肌熱面赤,煩渴引飲,脈大而虛,按之無力,此血虛發熱,所謂類中暑也。」
病因病機
類中暑多因長期勞累、飲食失調,或久病體虛,導致氣血耗傷,陰血不足,陽氣浮越於外。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氣血相依,若血虛則氣無所依附,陽氣外越,故見肌熱、面赤等類似外感暑熱之象。此證雖有煩渴、發熱等症,然非外感暑邪,實為內傷虛證,故稱「類中暑」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肌熱:自覺身體發熱,觸之肌膚灼手,然無明顯外感表證。
- 面赤:面部潮紅,尤以午後或勞累後明顯。
- 煩渴引飲:口渴喜飲,但飲後不解渴,或僅能暫緩。
- 脈象:脈大而虛,重按無力,此為血虛氣浮之徵。
治法與方藥
元代醫家李東垣主張以當歸補血湯為主方治療此證。該方由黃芪、當歸兩味藥組成,黃芪用量倍於當歸,意在補氣以生血,使陽生陰長,氣血充盈則虛熱自退。方中黃芪大補脾肺之氣,以資氣血生化之源;當歸養血和營,使陽有所附。此方體現中醫「甘溫除大熱」之治法,適用於血虛發熱之證。
鑒別診斷
類中暑需與中暑相區別:
- 中暑:因外感暑熱之邪,多見於夏季高溫環境,症見壯熱、汗出、頭暈嘔惡,脈洪大而數,治宜清暑益氣或祛暑化濕。
- 類中暑:因內傷氣血,無明顯季節性,症見虛性發熱、脈虛大無力,治宜補益氣血。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中醫「陰虛發熱」、「氣虛發熱」等機理相關,皆屬內傷發熱範疇。《內經》云: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,指出過度勞累可致陽氣亢奮外越。類中暑之病機正合此理,故治療上不應清熱解暑,而當調補氣血,標本兼治。
總結
類中暑屬內傷虛證,雖狀似中暑,實為氣血不足所致,臨床須細辨脈證,避免誤治。透過補氣養血,使陰陽調和,則虛熱自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