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痹
冷痹為中醫痹證之一,屬「寒痹」範疇,主因寒邪侵襲經絡、肌肉、關節,導致氣血凝滯,陽氣不達而發病。其特徵為肢體關節冷痛、拘急麻木,甚則活動受限,多見於下肢膝足部位,亦可遍及全身。《聖濟總錄》載其證候:「腳膝酸疼,行履艱難,四肢(疒^帬)麻,身體俱痛,甚至一身不隨。」
病因病機
冷痹成因可分內外二端:
- 外感寒邪:風寒濕三氣雜至,寒性凝滯,客於經脈,阻遏氣血運行。《素問·痹論》云:「寒氣勝者為痛痹。」寒主收引,故見關節攣急、屈伸不利。
- 陽氣虛衰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氣,衛外不固,寒從內生。腎陽不足者,尤易見腰膝冷痛,因「腰為腎之府」,足少陰經循行過膝,陽虛則寒凝經隧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關節疼痛劇烈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,痛處固定,皮色不紅。
- 兼症:肢體麻木沉重,活動障礙,或伴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等陽虛之象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緊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冷痹以「溫經散寒、通絡止痛」為大法,兼顧扶陽益氣。歷代方書載有多方,如:
- 巴戟天湯(《聖濟總錄》):主治冷痹腳膝疼痛、行履艱難。巴戟天辛甘微溫,善補腎陽、強筋骨,配伍附子、肉桂等溫裡散寒,獨活、牛膝祛風濕、引藥下行。
- 牛膝散(同書):針對腳膝疼痛無力,以牛膝為君,活血通經,佐以當歸、川芎養血行氣,防風、細辛祛風散寒。
相關鑑別
冷痹與「風痹」「濕痹」皆屬痹證,然病性有別:
- 風痹(行痹):痛無定處,遊走不定,因風性善行。
- 濕痹(著痹):肢體困重,腫脹麻木,因濕性黏滯。
- 熱痹:關節紅腫灼熱,屬風濕熱邪蘊結。
冷痹久延可致「尪痹」,關節變形僵硬,或內傳臟腑,損及心腎。故早期溫通為要,亦可配合針灸(取穴如腎俞、命門、陽陵泉)、艾灸等外治法,以助陽氣宣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