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齒

冷齒為中醫病名,指因風寒之邪侵襲齒齦,導致牙齒疼痛之證候。此病多見於體虛陽弱之人,或因外感風寒,或由飲食生冷,致使寒邪凝滯齒間,阻遏經絡氣血,發為齒痛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,故齒與腎氣密切相關。若腎陽不足,或脾胃虛寒,則易受外寒侵襲。風冷之邪乘虛而入,客於齒齦,寒性收引,致使局部氣血凝滯,不通則痛。此外,過食生冷之物,亦可能直接傷及脾胃陽氣,間接影響齒齦,誘發冷齒。

臨床表現
冷齒之痛多呈隱隱作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,常伴齒齦微腫或色淡白,舌淡苔白,脈沉遲或緊。與風火牙痛之紅腫熱痛、遇熱加重者迥異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溫散風寒、通絡止痛為主,代表方劑如《醫學入門》所載之溫風散,其組成為防風、細辛、蓽茇、白芷等,具祛風散寒、溫經止痛之效。若兼腎陽不足者,可佐以溫補腎陽之品,如附子、肉桂;若脾胃虛寒明顯,則可配合理中湯加減,以溫中散寒。

相關鑑別
冷齒需與以下證型區別:

  1. 胃火牙痛:痛勢劇烈,齒齦紅腫,伴口臭、便秘,治宜清胃瀉火。
  2. 虛火牙痛:隱痛綿綿,齒齦微紅,午後加重,多屬腎陰虧虛,宜滋陰降火。

冷齒一證,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原則,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