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喘

病證名,屬中醫喘證之一,因陽氣虛衰、內寒偏盛所致。其特徵為遇寒則發,症見呼吸急促、氣逆喘鳴,伴有畏寒肢冷、痰涎清稀、面色蒼白等虛寒之象。

病因病機
冷喘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陽氣,致肺、脾、腎三臟陽虛,寒從內生。肺主氣司呼吸,陽虛則氣化無力,寒飲停聚;脾陽不振則水濕不運,痰濁內生;腎陽衰微則納氣失職,寒水上泛。外寒侵襲時,內外合邪,寒凝氣滯,肺氣壅塞,發為喘促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喘息氣促,遇寒冷或季節交替時加重,喘聲低微,動則尤甚。
  • 兼症:痰色白而清稀,形寒肢冷,口不渴或喜熱飲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。

治法與方藥
以溫陽散寒、降氣平喘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止喘丸(《古今醫鑒》):針對寒邪內伏、肺氣上逆,配伍溫肺化飲、止咳平喘之品。
  2.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外寒內飲證,解表散寒、溫肺化飲,適用於兼有表寒者。
  3. 黑錫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補腎納氣、鎮攝浮陽,用於腎陽衰微、虛寒喘逆之重症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寒喘:多屬實證,因外感寒邪、肺氣閉鬱所致,症見喘咳驟發、痰白黏稠,治宜宣肺散寒,如麻黃湯。
  • 冷喘:屬虛寒證,病程較長,反覆遇寒而發,治重溫補脾腎。

古籍論述
《古今醫鑒》明言:「冷喘則遇寒而發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載:「虛喘者,慌張氣怯,聲低息短,勞動則甚。」皆強調陽虛內寒為本證關鍵。

冷喘之治,當辨標本緩急,急則治標以平喘,緩則治本以溫補,尤重調護陽氣,方能根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