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瘡
冷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瘡瘍之一類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五》,又名「冷痿」。其病因病機與氣血虛弱、外感風寒密切相關,臨床特徵以瘡面頑滯不仁、久難癒合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凡身體發瘡,皆是風熱所為,然血虛者,亦傷於邪。」說明瘡瘍多因風熱之邪外襲,然若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腠理不固,復感風寒之邪,則寒氣乘虛內侵,致使瘡口局部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。寒性收引,血遇寒則凝,故瘡面失於溫煦濡養,呈現「頑滯不知痛癢」之狀,且久不癒合。
臨床表現
冷瘡之特徵如下:
- 瘡面特性:瘡形平塌,色澤晦暗或蒼白,觸之冷硬,痛覺遲鈍,甚或無痛癢感。
- 病程特點:潰後膿水清稀,腐肉難脫,新肉不生,瘡口難以收斂,遷延日久。
- 全身徵候:可伴面色萎黃、畏寒肢冷、氣短乏力等氣血虛寒之象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「溫通散寒、補益氣血」為原則,分內服與外治兩途:
內服方劑
-
桂枝加當歸湯
- 組成: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當歸。
- 方義:桂枝湯調和營衛,溫經通陽;加當歸養血活血,助氣血運行以祛寒凝。
-
人參養榮湯加減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黃耆、肉桂、五味子等。
- 方義:補氣養血,溫陽散寒,適用於氣血兩虛兼寒象明顯者。
外用療法
- 金黃散(《醫宗金鑒》)
以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等清熱解毒藥為基礎,研末調敷,可化腐生肌。然冷瘡屬寒證,臨床常配合溫散之品(如肉桂末)以助藥力透達。
辨證要點
冷瘡需與「熱瘡」鑑別:
- 熱瘡:紅腫熱痛明顯,膿稠易潰,屬陽證;
- 冷瘡:瘡色晦暗,不知痛癢,屬陰證。
此病關鍵在於正虛寒凝,故治療須標本兼顧,既溫散外寒,又內補氣血,方能促其痊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