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疔
冷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腫之一類,首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其病因多由寒濕之邪凝滯經絡,氣血鬱結不散而成。此症好發於足跟等處,初起時患處腫硬如棗栗,表面可見紫白色皰疹,痛癢交作,深入骨髓。若延誤治療,則瘡面潰爛,色轉紫黑,腐肉敗血滲出,穢臭難聞,病程纏綿難癒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冷疔的形成與體質虛寒、陽氣不足密切相關。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阻遏氣血運行,致使局部經絡壅塞,久而化熱成毒,腐肉敗血。此症雖有熱毒之象,然其本質仍屬寒濕為患,故不同於一般熱毒疔瘡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患處腫脹堅硬,形如棗栗,膚色暗滯,或現紫白色水皰,自覺痛癢劇烈,甚則痛引筋骨。
- 中期:若未及時治療,則瘡面破潰,流出敗血膿液,色澤紫黑,周圍皮肉僵冷,臭穢不堪。
- 後期:潰瘍久不收口,新肉不生,周邊皮膚蒼白,伴隨氣血虧虛之象,如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等。
治療原則
- 內治:以溫經散寒、解毒活血為主,佐以補益氣血。常用方劑如陽和湯加減,以溫通經脈;若寒濕化熱,可佐以黃連解毒湯清熱瀉火;後期氣血兩虛者,選用十全大補湯扶正托毒。
- 外治:
- 初起未潰時,可用神燈照法(以藥條熏灸患處),溫通局部氣血。
- 已潰者,以提膿祛腐為要,外敷九一丹或生肌玉紅膏,促進腐脫新生。
- 若腐肉不脫,可配合手術切開引流,再以藥線蘸丹藥插入瘡口,化腐生肌。
鑒別診斷
冷疔需與熱疔相區別:熱疔多因火毒熾盛,發病急驟,紅腫熱痛明顯,膿液黃稠;而冷疔病程緩慢,瘡色紫暗,膿血稀薄穢臭,兼見寒濕之象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大成》強調冷疔「由寒濕鬱結,非大溫不化」,故治療上注重溫通;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指出,此症「宜溫補托裡,不可純用寒涼」,以免冰伏邪氣,加重病情。
冷疔之證,雖屬外科局部病變,然其根本在於內虛寒凝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