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毒疳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毒疳痢
病證名,出自《顱囟經》,為小兒疳痢之一種特殊證型,多因脾胃虛寒,復感寒濕毒邪,或飲食不節,積滯化寒,損傷腸絡所致。其特徵為痢下膿血,伴隨腹脹、腹痛、里急後重等症,且多見於體弱或久病之小兒。
病因病機
- 寒濕內侵:小兒脾胃嬌弱,若外感寒濕之邪,或過食生冷,寒濕內蘊,困阻脾陽,運化失司,水穀不化,下注大腸而成痢。
- 疳積傷中:疳證日久,脾胃虛損,氣血生化不足,腸腑失養,復加寒毒凝滯,氣血壅塞,化為膿血而下。
- 毒邪蘊結:寒濕久鬱,可化生毒邪,腐蝕腸絡,導致痢下赤白,腹痛劇烈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痢下膿血,色多暗紫或淡紅,質稀或夾黏液,腹痛綿綿,喜溫喜按。
- 兼症:腹脹納呆,面色青白,肢冷畏寒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或細弱。
- 特點:里急後重感明顯,但排便後腹痛暫緩,與熱毒疳痢之肛門灼熱、口渴煩躁有別。
治法與方藥
以溫中散寒、化濕止痢為主,佐以健脾消疳。
- 主方:
- 附子理中湯加減:溫補脾腎,散寒止痢,適用於脾胃虛寒甚者。
- 桃花湯(赤石脂、乾薑、粳米):溫澀固腸,治虛寒滑脫之久痢。
- 加減用藥:
- 腹脹氣滯:加木香、砂仁行氣醒脾。
- 疳積明顯:配伍黨參、白朮、茯苓健脾消疳。
- 膿血較多:佐以當歸、白芍和血止痛。
鑒別診斷
- 熱毒疳痢:痢下鮮紅膿血,肛門灼熱,身熱口渴,舌紅苔黃,治宜清熱解毒。
- 虛寒久痢:純下白凍,無裡急後重,屬脾腎陽虛,需溫補固澀。
此證重在辨明寒熱虛實,用藥忌過用苦寒,以免更傷陽氣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疳痢之本在脾」,故調理脾胃為根治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