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風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風嗽
冷風嗽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感受風寒邪氣而引發的咳嗽證候,其特徵為遇風冷則症狀加劇,常見痰多、喘嗽等表現。此證首見於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《萬病回春》,書中記載:「冷見嗽者,遇風冷即發痰多喘嗽是也。」指出外感風寒為致病主因,寒邪束表,肺氣失宣,津液凝滯成痰,故見咳喘痰多之象。
病因病機
冷風嗽的發病與外感風寒密切相關。風寒之邪從口鼻或皮毛侵襲人體,內犯於肺,導致肺氣壅遏不宣,肅降失常,氣逆而咳。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,使津液輸布受阻,聚而成痰,故痰多清稀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肺氣不足,或脾胃虛弱,痰濕內生,則更易因外寒引動內飲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咳嗽、痰多色白質稀,遇風冷則咳甚,或伴氣喘、鼻塞流清涕、惡寒無汗、頭痛身痛等表寒證候。舌苔薄白,脈浮緊或弦滑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散寒宣肺、化痰止咳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三拗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組成麻黃、杏仁、甘草,功擅宣肺散寒,適用於風寒襲肺、肺氣不宣之咳嗽氣逆。 - 五拗湯(《仁齋直指方》):
在三拗湯基礎上加荊芥、桔梗,增強疏風解表、利咽化痰之效,適於風寒咳嗽兼咽喉不利者。 - 止嗽散(《醫學心悟》):
若表寒未解而咳嗽遷延,可配伍紫菀、百部、白前等溫潤止咳之品。
鑑別診斷
冷風嗽需與其他咳嗽證型區分:
- 風熱咳嗽:痰黃黏稠,口渴咽痛,脈浮數。
- 痰濕咳嗽:痰多黏膩,胸悶脘痞,舌苔白膩。
- 肺燥咳嗽:乾咳少痰,口鼻乾燥,舌紅少津。
相關記載
歷代醫家對風寒咳嗽論述甚詳。《景岳全書》提到「外感之嗽,無論四時,必皆因於寒邪」,強調寒邪為外感咳嗽之首要病因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治咳需辨寒熱虛實,冷風嗽屬外寒實證,當以辛溫解表為先。
冷風嗽屬中醫「咳嗽」範疇,其辨治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特色,臨床需結合四診,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