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冷汗,又名柔汗。
1.指多汗之屬陰證者。見《類證活人書》卷四。又名陰汗。由陽氣虛衰,陰寒相乘,以致汗冷肢冷,甚則身冷。《景岳全書.汗證》:「陰汗者,冷汗也。」「所謂寒者,非曰外寒,正以陽虛內虛,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,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。」故大驚大恐大懼,令人汗出,是皆陽氣頓消,真元失守之兆。又病後產後,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,亦必多汗出,以陽隨氣去之故。治宜益氣溫陽,用黃芪建中湯,甚者加附子。或參附湯、六味回陽飲等方。參見陰汗條。
2.指汗出而冷者。除陰證外,熱極、痰證亦可見之。《醫碥.汗》:「蓋熱聚於內,肌膚反冷,膚冷,故汗亦冷也。」因火邪亢極者,用如神白虎湯;相火旺盛者,用知柏地黃湯。《證治準繩.雜病》:「有痰證冷汗自出者,宜七氣湯或理氣降痰湯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