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汗

冷汗,又稱柔汗或陰汗,為中醫證名之一,指汗出冰冷、質地清稀,多伴隨陽氣虛衰或陰寒內盛之象。其成因與表現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陽虛陰盛型冷汗
    此類冷汗多因陽氣虛弱,陰寒內侵所致。《景岳全書·汗證》指出:「陰汗者,冷汗也。」陽氣虛衰則無法溫煦肌表,寒從中生,汗液失於溫化,故汗出冰冷,甚則肢冷身寒。此證常見於大病久病、產後失調,或大吐大瀉、失血過多之後,陽氣隨津血外泄,真元不固。臨床可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等症。
    治法:宜溫陽益氣,固表止汗。
    方藥:輕者可用黃芪建中湯補益中焦,溫陽固表;重者陽氣欲脫,則以參附湯、六味回陽飲等急溫元陽,回陽救逆。
  2. 熱極或痰證型冷汗
    此類冷汗雖屬「熱證」,但因熱邪內鬱,陽氣被遏,反見肌膚冰冷,汗出亦冷。《醫碥·汗》云:「熱聚於內,肌膚反冷,膚冷,故汗亦冷也。」

    • 火邪亢極:熱邪深伏,陽氣不得外達,可見高熱煩躁而汗冷,治宜清熱透邪,如神白虎湯加減。
    • 相火妄動:陰虛火旺,虛熱內擾,迫津外泄而汗冷,伴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湯。
    • 痰阻氣機:痰濕內阻,陽氣不宣,亦可致冷汗,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有痰證冷汗自出者」,宜理氣化痰,如七氣湯或理氣降痰湯。

中醫機理分析
冷汗的核心病機在於「陽氣失司」,無論陽虛、熱鬱或痰阻,皆因陽氣不能正常溫煦與固攝,導致汗液異常外泄且冰冷。其辨證須結合全身症狀,如陽虛者多伴畏寒、脈沉微;熱鬱者雖汗冷但內有煩熱;痰證者多見胸悶、苔膩等,臨床需細審病因,對證施治。

相關名詞延伸

  • 陰汗:廣義泛指陰證之汗,狹義則指下體陰部冷汗,多與肝腎陽虛或濕熱下注相關。
  • 柔汗:強調汗出綿綿不斷,質地清冷,常見於氣血虛弱或久病體衰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