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冷汗(柔汗)

冷汗,又稱為柔汗,是指多汗的一種陰證表現。這種情況通常由陽氣虛衰和陰寒相乘所致,導致汗液冷,肢體冷,嚴重時全身冷。《景嶽全書·汗證》中提到:「陰汗即為冷汗。」所謂的寒,並非指外在的寒冷,而是指由於陽氣虛衰而內部產生寒冷,在陰中無陽的情況下,陰無所主,汗隨氣泄。因此,當人們遭受到大驚、大恐或大懼時,會出汗,這是陽氣突然耗損、真元無法守護的一種表現。另外,一些疾病後或產後,或者經歷了大量嘔吐、腹瀉、失血等情況後,同樣會出現多汗的情況,因為陽氣隨著氣損而減少。對於這種情況,需要補益氣血、溫暖陽氣,可使用黃芪建中湯,嚴重情況下可以加入附子。另外還可以使用參附湯、六味回陽飲等方助治療。詳細信息可查看陰汗條目。

此外,冷汗還可以指出汗後感覺冷的現象。除了陰證外,也可以見於熱證或痰證。《醫碥·汗》提到:「當熱聚於內部,肌膚反而感覺冷,因此汗液也會冷。」如果是火邪過度亢盛,可以使用神白虎湯;如果是相火旺盛,可以使用知柏地黃湯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中提到:「如果是痰證引起的冷汗,可以使用七氣湯或理氣降痰湯進行治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