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灸

冷灸為針灸學名詞,與熱灸相對,泛指不使用任何熱源進行灸治的方法。其特點在於通過藥物或物理刺激作用於體表特定穴位或部位,以激發經氣、調和陰陽,達到治療目的。冷灸的應用形式多樣,主要包括藥物發泡灸、天灸等,皆屬外治法範疇。

冷灸的原理與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冷灸的作用機制與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原則相呼應。冷灸多屬寒涼性質,適用於熱證或陽盛之體質,通過清熱解毒、引熱外達等方式發揮療效。此外,冷灸對經絡氣血的調節亦符合《黃帝內經》中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刺激穴位以疏導氣機,平衡陰陽。

冷灸的主要類型

  1. 藥物發泡灸
    將具刺激性的藥物(如毛茛、斑蝥、白芥子等)搗敷於穴位,使局部皮膚產生充血、水泡,從而激發經氣。此類方法又稱「天灸」或「自然灸」,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、哮喘等病症。
  2. 冰灸
    以冰塊或低溫工具短暫刺激穴位,適用於實熱證或急性炎症,如咽喉腫痛、高熱等,能收清熱瀉火之效。
  3. 刺絡拔罐
    雖非傳統定義的灸法,但結合放血與冷刺激,亦屬廣義冷灸範疇。通過刺絡後拔罐,使局部瘀血外泄,適用於瘀血阻絡或熱毒蘊結之證。

冷灸的臨床應用

冷灸在歷代醫籍中均有記載,如《本草綱目》提及毛茛灸治瘧疾,《醫宗金鑒》載斑蝥灸治頑癬。現代臨床多用於:

  • 呼吸系統疾病:如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,常選用白芥子灸肺俞、定喘等穴。
  • 風濕免疫疾病:以發泡灸治療關節疼痛,取阿是穴或循經選穴。
  • 皮膚病症:如頑固性癬疹,可用斑蝥灸局部患處。

冷灸雖無熱力溫煦之功,但其藥性與穴位的協同作用,仍能達到疏通經絡、祛邪扶正的效果,體現中醫「異法方宜」的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