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厥

病證名,首見於《類證活人書·論陰陽寒熱》。此證屬陰寒內盛、陽氣衰微所致,臨床以四肢逆冷、脈象沉微為主要特徵,多因寒邪直中三陰,或陽虛陰寒內生而發。

病因病機
冷厥之成因,多由素體陽虛,復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腎之陽,致陰寒內盛,陽氣不能溫煦四肢百骸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陽氣衰微,陰寒獨盛」,屬《內經》「陰勝則寒」之範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四肢逆冷:初病即見手足厥冷,甚則冷過肘膝,觸之如冰。
  • 脈象沉微:脈沉細遲弱,按之無力,或兼見緊象,反映陽氣虛衰、寒凝脈道。
  • 惡寒蜷臥:患者畏寒甚,喜蜷縮而臥,常自引衣被覆蓋,甚則雖厚衣不溫。
  • 二便異常:或下利清谷(完穀不化),或小便清長頻數,此乃脾腎陽虛、水穀不化之象。
  • 神志狀態:外證多「惺惺而靜」,即神志清晰但精神萎靡,無煩躁譫語,與熱厥之躁動有別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寒厥:同屬陰寒證,但寒厥多因陽氣內衰,不達四末,冷厥則偏重外寒直中,二者治法相近而病機略異。
  • 熱厥:雖同見手足厥冷,然熱厥因邪熱內鬱、陽氣被遏,必兼胸腹灼熱、煩渴、脈滑數等陽熱之象。

治法方藥
治宜溫中散寒、回陽救逆,根據證候輕重選方:

  1.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主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,症見脈微欲絕、四肢厥逆,以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急溫少陰。
  2. 通脈四逆湯:較四逆湯證更重,見「身反不惡寒」之陰盛格陽,加重乾薑、附子用量,破陰回陽。
  3. 當歸四逆湯:適用血虛寒凝致厥,手足厥寒而脈細欲絕,以當歸、桂枝溫通血脈。
  4. 白通加豬膽汁湯:治陰寒內盛、陽氣被格拒之戴陽證,佐人尿、豬膽汁鹹寒反佐,防藥性被拒。

文獻溯源
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詳述「手足厥冷」諸證,區分寒化、熱化;《類證活人書》進一步闡明冷厥屬「陰證」範疇,強調脈沉遲弱為辨證關鍵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冷厥者,陽衰陰勝也,非大溫不能祛其寒。」

冷厥一證,總屬陰寒內伏、陽氣不布,臨床須細辨脈證,急投溫陽之劑以救逆,遲則恐陽脫難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