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爛
病證名,屬眼疾範疇,特指眼瞼邊緣(眼弦)於秋冬時節出現潰爛之症。此病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其病因病機與中醫「脾土虛衰,濕濁不化」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「脾主運化」,若脾陽不足,則水濕停聚,上泛於目,致使眼瞼濕濁蘊結,久而化熱,腐蝕肌膚,遂發為潰爛。秋冬時節,外界寒氣當令,陽氣內斂,脾土更易受困,濕邪難化,故病情易於此時加重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眼瞼邊緣紅腫、潰瘍,或伴滲液、結痂,反覆發作,遇寒則甚。嚴重者眼瞼增厚,甚則睫毛脫落,影響目力。
治法與方藥
-
內治
- 溫陽健脾化濕:以《苓桂術甘湯》為主方,取茯苓健脾滲濕,桂枝溫陽化氣,白朮燥濕健脾,甘草調和諸藥。若濕熱偏盛,可酌加黃柏、蒼朮;若脾虛甚者,加黨參、黃耆以益氣固本。
- 隨證加減:若兼風邪瘙癢,可加防風、白芷;若潰爛久不癒,可加當歸、赤芍以活血生肌。
-
外治
- 劆洗法:以鋒針輕刺患處,排出濕濁瘀血,後以藥液清洗。
- 熏洗法:選用苦參、黃柏、白鮮皮等煎湯熏洗,以清熱燥濕、斂瘡生肌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病與「瞼弦赤爛」(即西醫之瞼緣炎)相似,然「冷爛」更強調「寒濕為患」之特點,故治療上偏重溫化,而非單純清熱。中醫眼科尤重「五輪學說」,眼瞼屬「肉輪」,對應於脾,故調理脾胃為治本之策。
古籍參考
除《銀海精微》外,《審視瑤函》亦提及「爛弦風」一證,與此相關,可互參辨治。歷代醫家多主張「標本兼顧」,內服外治並行,以達「脾健濕除,眼瞼自安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