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冷勞
病名:冷勞為虛勞病之一類,屬虛寒證候。此病多因氣血虧虛、陽氣衰微,導致體內陰寒內生,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《太平聖惠方·治冷勞諸方》載:「夫冷勞之人,氣血枯竭,表裡俱虛,陰陽不和,精氣散失,陽內生寒冷也。」說明冷勞之病機核心在於氣血不足、陽虛內寒,致使全身機能衰退。
病因病機:
冷勞的形成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、久病耗損或過勞傷陽等因素密切相關。其病機主要表現為:
- 氣血兩虛:氣血生化不足,臟腑失於濡養,功能減退。
- 陽虛內寒:陽氣虛弱,陰寒內盛,導致經脈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。
- 脾胃虛弱:中焦陽氣不足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難以吸收,進一步加重氣血虧虛。
臨床表現:
冷勞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消化系統:宿食不消、脘腹痞滿、臍腹冷痛、大便溏瀉或泄痢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萎黃或蒼白、肌肉消瘦、四肢無力、手足逆冷。
- 其他:骨節疼痛、口舌生瘡(因虛火上炎或寒濕鬱滯所致),精神萎靡,畏寒喜暖。
治法與方藥:
冷勞的治療以溫補陽氣、益氣養血為主,兼顧健脾溫中。常用方劑包括:
- 補骨脂散:溫補腎陽,散寒止痛,適用於腎陽虛衰、腰膝冷痛者。
- 蓽澄茄散:溫中行氣,化濕散寒,多用於脾胃虛寒、脘腹冷痛之證。
- 獺肝散:補虛損、益精血,適用於氣血虛極、精虧髓少者。
此外,亦可根據具體證候選用附子理中湯(溫中散寒)、當歸建中湯(溫補氣血)等方劑加減化裁。
鑑別診斷:
冷勞需與其他虛勞證型區分,如:
- 熱勞:多見陰虛內熱,症見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,與冷勞之虛寒表現迥異。
- 痰勞:以痰濕內阻為主,常見胸悶痰多、體胖倦怠,與冷勞之陽虛寒盛不同。
冷勞為慢性虛損性疾病,其調理需注重長期溫養,逐步恢復陽氣與氣血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