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冷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冷淚

證名,屬中醫眼科病症範疇,指患者於寒冷季節或遇風時,淚液分泌異常增多,甚則淚出汪汪,難以自止之症。此證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其病因病機與肝腎虛損、精血不足及外邪侵襲密切相關,亦可因鼻部疾患導致淚道阻塞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兩虛,精血虧耗
    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則目失濡養;腎主藏精,精虧則淚竅不固。肝腎兩虛者,陽氣不充,衛外不固,易受風寒之邪侵擾,寒性收引,致淚竅開闔失司,故見迎風冷淚。
  2. 外風引動
    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若肝腎內虛,風邪乘虛客於目竅,擾動淚液,則淚出不止。
  3. 淚道阻塞
    或因鼻淵(鼻竇炎)、鼻窒(鼻塞)等鼻部疾病,導致淚液排泄通道受阻,淚液不得下滲而外溢,此屬「實證」冷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特徵為遇風寒則淚出,尤以冬季明顯,夏季稍緩,淚液清稀無熱感。
  • 虛證者多伴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、脈沉細等肝腎不足之象;實證者則淚道不通,按壓目內眥或見黏液溢出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腎兩虛型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固攝止淚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左歸丸加減,可酌加枸杞子、菊花、五味子以斂淚;若兼陽虛畏寒,加巴戟天、肉蓯蓉溫補腎陽。
  2. 風邪外襲型
    • 治法:祛風散寒,和營止淚。
    • 方藥川芎茶調散止淚補肝散加減,風重者加防風、白芷。
  3. 淚道阻塞型
    • 外治法:以淚道搽衝或金針撥障術疏通竅道,必要時配合手術治療。

古籍參考

《銀海精微》強調「冷淚多虛」,與肝腎相關;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淚為肝液,肝虛則淚不收。」皆說明內虛為本,外邪為標之病機特點。

此證需與「熱淚」(多因肝經風熱或陰虛火旺,淚液灼熱黏稠)鑑別,二者病因治法迥異,臨床當細辨之。